第087章 行路难(第2/2页)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

    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如今在长安,权贵们根本就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像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

    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

    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人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

    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出李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

    在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

    燕昭王对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

    当邹衍到燕国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

    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

    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

    当时的唐玄宗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李白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他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真的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他就只有拂袖而去了。

    “行路难,归去来!”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他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

    他向往像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

    其实,“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他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诗仙”李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