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欲纳令嫒为王妃(第2/3页)买宋

理由去和那些人争?毕竟拳头,可是很难让那群已经被四书五经养叼了,自觉高人一等的士大夫们服气的。”

    听完八贤王这样说后,杨文广等人也总算是有几分了然了,知道他在忧心什么,毕竟的确,现如今大宋朝堂的风气就是,文官当道,武将滚粗。

    就跟防贼一样防着他们,但凡有哪个武将稍微要坐大的趋势,立马就是百官上书,联名弹劾。

    虽然没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但舍得一身剐敢把武将拉下马的底气,却是每个文官都具备的,而且足得很,一旦碰到这种事,就跟打了疯狗血一样,凶残的不要不要的。

    就连他们杨家的日子也不好过,时常被百官弹劾,说为什么你们还不交出兵权,为什么辽人就怕你们杨家,知杨家而不知陛下,你们威名这么大,是想造反吗?

    总之已经成了大宋朝唐的反面典型了。

    如果不是现在杨家的掌舵人都是一群孤儿寡母,再加上现在的陛下宽厚仁慈,乃真正的千古仁君,恐怕他们日子,会更不好过。

    可就算如此,他们杨家的日此也绝不好过,为了避嫌,已经是将绝大部分的兵权都给交出去了,由文官统领,而他们做个名义上的统帅。

    但这也为大宋朝堂的衰败埋下了祸根,因为这些一辈子读四书五经长大的文官哪懂什么统兵练兵之道啊,得了兵权固然乐呵呵,可是,兵权到底该咋用,他们却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只能是将它放在那里,谁都不准碰。

    这种情况特别是和辽朝议和之后,就更加严重了,没了外患,文官们觉得更应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武将都给我回家种地去,别打扰我们文官好好治国,创造一个太平盛世,真是看着你们就碍眼,直接导致大宋士兵战力下滑的越来越严重。

    而且更让众多武将痛心的是,这些文官不懂兵事也就罢了,偏偏还爱瞎搞,比如哪个地方旱灾,哪个地方发大水,哪个地方粮食歉收,出现了许多流民。

    流民就是不稳定因素啊,一个不好就要造反,毕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该怎么解决这些不稳定因素呢?

    文官们的脑回路很简单,也很粗暴,那就是统统给我当兵去,诶,当兵吃饷,勉强添饱了肚子,饿不死你,你就不会造反作乱了吧?

    这么做固然很有效,成本最低,很好的解决了流民作乱的问题,可他们却完全没想过这么做会导致什么后果。

    这些老弱病残,一辈子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旦加入军队,对军队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性的打击,导致整个宋朝军队的战力就更加低下了。

    除了拱卫中央的禁军,和驻扎边塞的边军勉强有点战力之外,其它地方的军队简直弱的不堪一击,就是一群土农民而已。

    所以终宋一朝,各地农民起义时有发生,百八十人也敢起义,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且最开始还总能成功的占领几个城池,杀的地方军落荒而逃,地方官抱头鼠窜,非得要等到朝廷调动大军才可以平叛。

    毕竟最开始就是两帮农民互殴,简称菜鸡互啄,一帮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菜鸡,打一帮混饭吃的菜鸡,自然是轻而易举。

    大家都觉得这么弱鸡的军队,不打白不打,我也来打一打,万一成功了呢?人总要有梦想的是吧,菜鸡也有春天啊!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杨文广听到八贤王说,小殿下喜欢舞枪弄棒,还想要考武举时,是不由心中一动,暗自揣测到,如果真的是由尚武的小殿下继承大统的话,那他们杨家的日子,会不会好过一些呢?

    不过这个念头只是在他心中一闪而过,便不敢在深想下去了。

    因为未来朝堂的水太深,而小殿下现在才出山,犹如无根浮萍一样,想要争夺那个位子,太难,风险太大,他们杨家,根本赌不起啊。

    倒是这时,杨金花是忽然轻咦了一声,惊讶道。

    “咦,王华,这个名字,好像在哪听说过?好熟悉啊,哥,你有没有这么觉得?”

    闻言,听杨金花这么说,杨文广也是不由再次心中一动,咂摸了一下后,也是点了点后。

    “诶,三妹,你还别说,这名字是挺耳熟的,真的好像在哪里听过,哦,我想起来了,是王华公子啊,就是之前射雁的那个。”

    “什么,是他?”

    立时,杨金花是不可思议的惊呼起来,满脸的难以置信,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之色。

    倒是八贤王见状,是扶着胡须乐呵呵的朝两人问道。

    “怎么,文广,金花,你们已经见过那小子了吗?”

    听八贤王这样问,杨金花是立马道。

    “八王爷爷,你的儿子真的叫王华啊,就是那个穿着一身那样的衣服,然后身上……”

    说着,杨金花是着急忙慌的将看到李小鱼时他的身形相貌,以及穿着打扮给形容了一下,而八贤王听完之后,也是点了点头道。

    “没错,就是他啊,看来你们已经见过了,这小子竟然能射下开口雁来,还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