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夜半来客(二)(第2/2页)永世帝唐
殷清风点点头,但猜不透道李世民是什么意思。
“叔叔给你介绍一个夫子,如何?”
“啥?夫子?”
殷清风没想到李世民要和他说这个。
国人对于教师有很多种称谓。最高贵的为“师傅”,取自太师与太傅的组合,西汉到北宋期间,专指帝王的老师,从南宋开始转向民间用语。
教师’这个词,口语中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多做书面语。
‘老师’出现在南宋时期。
‘师父’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非常有限。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先生”指年长而有学问的人,更多是指现代人熟知的老师的意思。李世民说的“先生”,无疑说给他找个老师。
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生则谨养,死则敬祭。”
“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父”更有威严。如果师徒二人都在官场,毫无疑问,“徒”必须要和“师”同在一个阵营才行,否则就是离经叛道。
他不打算当官,也不想找个人来管着,“这个...且容...”
李世民不等殷清风说完,他赶紧打断,一旦殷清风后面拒绝的话说出来了,他就没法继续了,“奏请解散天策府后,东宫属官中有二人辞官投靠与我。这二人皆性情高洁,学问深厚。”
殷清风也不想听李世民再多说,人家这么热情给他介绍老师,如果他拒绝了,多不给面子,而且人家还是大半夜跑来说这事儿的,“这二人是...”
“原东宫太子中允王珪王叔阶,和太子洗马魏徵魏玄成。”
“得~~~”初唐四大名相,李世民一下子说了两个。
对于王珪,殷清风了解不多。对魏徵就相对多一些。但不管是给他俩谁当徒弟都不好受啊。一旦拜师,他将来的头上就要戴一顶宰相门徒的帽子。
换了别人,是巴不得的好事儿,可放到他身上,那就是枷锁啊。
“而且....”
殷清风月分析越觉得不对劲儿。
李世民想要找人教他舞文弄墨,在他原先那些学士里随便找一个就成了,干嘛非他俩当中的一个啊?这是套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