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八章:货币流通(第2/4页)永世帝唐
的形式又回到国库里。”
这话可能有些绕,也可能殷清风表达不清楚,六个人皱着眉头看着殷清风和他手里的纸。
李世民问道:“你再说一遍。”
殷清风指着中间的圆圈说道:“朝堂想要收取商税,首先要发国库里的钱发给百姓。”
“啊”
六人齐声惊叹。
殷清风继续往下说道:“百姓得到钱财就要用掉。他们与商户之间的一买一卖,就要向朝堂交税。国库有钱了,再发给百姓。
如此反复循环,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商户赚到钱了,朝堂也收到商税了。”
“等等!你是说,钱还是那些钱,只是先发出去再收回来?那”
李世民问了一半也不知道该怎么往下问了。
殷清风说道:“古人说,这天下的钱财是固定的。如果按照刚才的话来看,好像是对的。其实不然。
首先,农民每年种出的五谷算是钱财吧?他们每年饲养的家禽家畜是钱财吧?既然五谷和家畜每年都在增加,天下的钱财还是固定的吗?
其次,每年会有金银铜矿石被开采被冶炼,所以,天下的钱财也不是固定的。
将刚才的例子反过来:若是朝堂只征调百姓服劳役,吃的、工具都需要百姓自己出,朝堂只购买水泥,看似花费少了,但是又得到什么了?没有。
农户家中的五谷和家禽卖不出去、商户因为百姓无力购买而不用交税,但是朝堂用来购买水泥的钱财已经用出去了啊。
到最后的结果是,国库里的钱花掉了、百姓服劳役苦不堪言、商户货殖不畅。看似朝堂得了一条崭新的朱雀大街,但百姓对朝堂没有怨言吗?”
六个人闭嘴不言。
在他们看来,修路也好,征调民夫运粮也好,从来都是强制百姓为官府服务的,从来没考虑要花钱去雇佣。
“再回到刚才的例子。
朝堂以修建道路、水渠等形式将钱财发到百姓的手,百姓再到商户那里进行货殖买卖,商户再向朝堂交税。
这个中间多了什么?多了农户用五谷和家禽家畜换来的钱财、多了商户缴纳的商税、多了百姓对朝堂的忠诚、多了农业和商业的繁荣
不要只想着如何从百姓手里去收税,而要想着如何让百姓交得起更多的税。
流水不腐。钱财就是这水。
钱财只有在百姓和朝堂之间不停的流动起来,百姓与朝堂将不再缺钱。历朝历代,百姓没有因为生活富裕了而去造反的。”
许久,房玄龄幽幽的说道:“司马公的货殖列传里说道: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这句话,老夫今日才算理解透彻。
但是下一句,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则差矣
若由朝堂予之,无论巧者还是拙者,都会有馀!贫富之道,只在勤者和惰者之间。”
“徵,受教也!”
魏徵站起来向殷清风行礼。
看到相似的一幕,这次连长孙无忌也甘心起身向殷清风行礼。
殷清风赶紧回礼,口称不敢。
李世民感叹仙人不愧是仙人,教导出来的弟子果然身具治世之能。
他等其他人坐下后,说道:“你将那朝堂予之和商税再向诸位长辈诉说一下。”
殷清风躬身领命。
他问道:“敢问太子殿下,在座诸位都是对大唐有功之臣,请求每人封赏他们一百万贯,不过分吧?”
李世民哈哈大笑,“不过分,某明日就赏赐他们。”
殷清风连忙说道:“这只是清风做的比喻。这个比喻是不想让太子殿下对臣子进行优厚的封赏。”
“啊”
有人心里说,原来空欢喜一场了。
李世民纳闷的问道:“这又是为何?”
殷清风解释道:“以清风的郧国公府为例,殷氏一族人丁不旺,假如受了太子殿下的一百万赏赐,最多就能用去几万贯购买一些蜀锦罢了。
换做其他家族或许要修建一下房屋、购买一些奴婢、宴请一些宾朋,这一百万贯何时能用完?”
这些人当中不算李世民,像魏徵这样清廉的,还有王珪这样穷困的,这一百万用到他们孙子死了都花不完就算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出身大家族的享受惯了,一年三十万贯都用不了的用,除非全拿去买地。
李世民问道:“你这么说到底想要说明什么?”
殷清风说道:“经过这次兑换之后,百姓手里的钱财还是那么多。但是朝堂却得到难以想象的财富。该怎么用掉呢?总不会也像文景时期,连串铜钱的绳子都烂掉了吧?
所以,诸位长辈要头疼的是如何花钱喽”
李世民等人哈哈大笑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