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细说古都(第2/3页)永世帝唐

主要的功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朝仪、皇帝上尊号、改元大赦等。除了用做礼仪,含元殿使用很少。

    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在这一进里,集中着百官的办公地点:京兆尹院、门下省、弘文馆、待制院、集贤院、中书省、御史北台、枢密院、宣徽院、殿内中省、命妇院,以及常朝的宣政殿。

    在往里走,便是后妃们住的地方了。

    七巧楼、思政殿、延英殿、望仙台、温室殿、宣徽殿、浴堂殿、绫绮殿、蓬莱殿、含凉殿、长安殿、太和殿、玄元皇帝庙、三清殿、昭德寺

    对于大明宫里的建筑,前半部分他只想改动含元殿,其他的还是由阎立德去做吧。宣政殿以北的部分,也就是帝、后、妃、嫔住的地方才是他的重点改动部分。

    含元殿的殿基保留很完整。

    从含元殿的遗址来看,殿基高于坡下十五米,主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

    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这体现了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这种“阙”制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

    含元殿两侧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人眼观之,有种“如日之升”、“如在霄汉”的感觉。

    但殷清风觉得气势还不够。

    经过两天的堪舆后,他拿出了新的方案。

    首先,先将含元殿的位置垫高四十米,要超过最南端乐游原的高度,再将含元殿的两侧垫高九十米。

    经过垫高之后,要形成两山夹一殿的外观。要给人一种:一殿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除了营造气势外,这两座山的背面还要安装上水塔。有了这两座水塔之后,整个宫殿群就可以使用上“自来水”了。

    因为垫高,他打算把颐和园里万寿山商佛香阁的基座挪过来,再配上故宫里的太和殿。

    不管是百官还是外邦使臣,在走进丹凤门后,他们就要一直仰望着含元殿,就要立刻升起敬畏之心。

    太和殿的形制与唐朝宫殿最大的区别在于殿顶。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唐朝宫殿是单檐庑殿式,这多了一层檐,威严气息就更加浓重了。

    除了单檐和重檐,殿顶上的脊兽也是区别。

    脊兽是由吻兽或鸱吻发展而来的,位于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

    宋朝的三礼图说吻兽起源于西周,同样是宋朝时期编撰的唐会要中说,汉代的柏梁殿上“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

    最初的吻兽并非龙型,就像复原的大明宫的殿顶一样,只是两个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起。

    至唐朝中叶和末期,吻兽下部是张口衔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与鸱尾相似。

    金国出现龙形吻,龙头吞脊,龙尾向内卷曲,称“龙吻”。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

    明朝以后,龙吻逐渐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龙。

    明清官式建筑中将吻都作成龙头形,上部内弯后又向外卷曲,身上塑龙鳞,身内塑龙爪,并塑有一条小龙,吻背上插着剑把,吻侧突出一个小兽头,这样的正脊被称做吻兽。

    在吻兽不停变化的时候,脊兽也相应的出现了。

    脊兽又叫蹲兽或走兽。

    在最高等级的建筑中,走兽的排列次序是:最前为仙人,然后是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猴。房屋主人的级别越低,走兽的数目也相应减少。

    增加一层殿檐,李世民应该能接受,毕竟他见过滋味楼的门楼,但脊兽的内容就不确定了。他打算先做一个模型出来看他是否认可。认可了就加上去,不认可就撤下。

    改动完含元殿,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部分了。

    圆明园一直是中国人的痛。

    他想花心思把它在大唐重现。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玄烨命名的。对这个“圆明”胤禛解释“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他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就算他再讨厌满清鞑子,也打算借用一下。

    圆明园面积有三百五十多公顷,宣政殿北面的面积比这还大。

    圆明园的建筑面积有二十万平方米和一百五十余景,他可以做得比它还大还多。

    绮春园和长春园的景致他不可能一一重现,他只要根据他对圆明园和苏州园林的了解,因地制宜的标识出可以在这里建造某些建筑就可以了,具体该建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建筑风格,还得阎立德去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