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再访殷府(第2/3页)永世帝唐



    妮子脸红了。

    她刚才在回想昨晚的疯狂。

    之前她很确信郎君在前夜之前,肯定还是童身。

    她自己虽然只经历过一次男女之好,但明显感觉出郎君这两夜的表现,明明就是有着多年游走花丛的经验嘛。

    无论是那些羞人的姿势,还是她一次次攀上云端后,郎君把她送的更高,都说明郎君对床笫之间是非常非常的熟悉。

    好奇怪哟

    现在鱼娘问起了,她要不要与她说起呢?

    犹豫了片刻,妮子拉着鱼娘的手,让她坐在床边,“妹妹,有件事不知该不该与妹妹说起”

    殷清风在东宫门外向月眉等人告别后,便坐车奔向通化坊。

    殷府的门外很冷清,只有殷令名这位年轻的叔父在肃手等待着。

    下午课休时,殷清风再次从记忆里找出了一些关于殷氏族人的资料。其中,就包括殷令名和他的儿子殷仲容。

    殷令名继承了陈郡殷氏善于工画的技能外,仕途中又累官至从三品的光禄卿,以及得封勋位最高等级的上柱国,并继承殷闻礼的爵位建安县开国男。

    可以说,殷令名是陈郡殷氏在唐朝站稳脚跟后,第二代子弟中的代表性人物。

    他的儿子殷仲容除了在官职和勋位上不如他外,同样以书法和绘画留名青史。

    挽郎,就是出殡时牵引灵柩边行边唱挽歌的人,在封建时期里,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

    从魏晋时期开始,凡皇帝、皇后或太子、亲王这个级别的人死了,官府都要在六品以上的贵族子弟中,挑选一批人培训。

    培训的内容有表情、走步子、唱挽歌等,大抵以形容哀戚、步履沉重和音调哀远为合格标准。最终经礼部考核遴选出规定的人数,充当挽郎。

    晋书礼志记,成帝咸康七年,皇后杜氏病逝,“有司又奏,依旧例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

    这是皇后出殡所需挽郎的人数。

    皇帝的挽郎,人数翻倍。

    世说新语纰漏记“南朝宋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

    选上挽郎的实惠,当然不止治丧期间的包吃包住和免费治装,最重要的是由此便算获得了后备干部即“选人”的身份。

    俟治丧结束,挽郎的档案材料马上由礼部移交负责组织人事的吏部,转入分配工作和提拔当官的程序。

    换句话讲,被选上挽郎,就可以当官,这是皇帝让人“抬棺材”的代价。

    一部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长廊中,有的履历是科举起家,有的是军功起家,也有的是挽郎起家,如北魏史上的名人崔巨伦,其出身就是“以魏宣武帝挽郎,授翼州镇北府墨曹参军。

    这是一个七品官,放在科举取士的唐宋时代,一个人寒窗苦读多年,侥幸考出个进士,也只是授你一个七品官。

    所以,做官的捷径,莫如抬棺材。

    与科第或荐举相比,挽郎入仕的年龄大大降低。

    十岁就中进士的历史上罕闻,十三四岁选上挽郎的却不稀罕,因为挽郎的选拔对象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

    比如唐代的赠太洲刺史杨志诚,年仅十三,逢上唐太宗李世民逝世,被选为挽郎,治丧结束即授潞王典签,从此就是吃俸禄的“国家干部”了。

    按这样的年资熬下去,只要不犯大错误,每三年一次考核,加阶提职一次,二十岁出头便可进五品以上的高干行列了,这对科举出身的官员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鸿运了。

    挽郎得官容易,况且初任年岁既每次授官人数比选取进士还多,自然要引起靠科举博官者的不满。

    武则天当政时,就有人上疏称:“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或龆龀之年,已腰银艾或童卯之岁,已袭朱紫。千牛,辇脚之徒少仕则废学,轻试则无才,于其一流,良可惜也”

    所谓“辇脚之徒”,就指挽郎。

    为此,也有极少数想争气的官僚子弟,不愿意被人说是靠抬棺材起家的,即使选上了挽郎,也宁肯放弃入仕机遇。

    如武则天的名相姚崇,本名元崇,曾被选为亲王李弘的挽郎,事后未去吏部注册,而是改名姚崇参加科举,获捷后授濮洲司仓。

    由此可见,挽郎还是有大利可图的,虽然所得功名屡遭非议。

    十七岁时殷仲容以唐太宗挽郎起家,五十二岁时进为子爵。

    他这个子爵的爵位,是继殷峤之后,陈郡殷氏获得的最高的爵位。

    本来以他的才能,在官职上超过他的父亲殷令名也是有可能的,但他生活的年代,恰好是女帝武妹妹叱咤风云的年代。殷仲容的晚年就在京城至远州的奔波和贬谪升迁再贬谪的起伏中度过。

    女帝深爱其才,但殷仲容却没有选择站武妹妹的队。

    没有站武妹妹的队也不算太可怕,悲剧的是他没有活过武妹妹。武妹妹比他还晚死两年。

    等武妹妹去世后,李唐的江山是一片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