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 十 章:笨拙小贼(第2/3页)永世帝唐
们吵去吧。
“哈哈哈”
李世民美了,美极了。
虽然他不知道几十年后薛元超那句恨始不以进士第,不能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但某些家族不敬畏皇室他却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
在他心底,让那些望族向皇室低头,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现在,他看到了希望。
“咦不对啊”
上一秒还美滋滋的李世民像变脸猴子一样,瞪着殷清风,“你刚才还说什么重诗词过于经义,怎么就说到断句上面来了?你还没解释之前那些话呢!”
殷清风不慌不忙,“我朝开科取士,在侄儿看来是有些弊端的。
那些仕子在参加科举前,只不过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科举的结果,也无非是检验了他们之前对典籍的理解。
侄儿认为,不管他们对典籍的理解得有多高深,也都是纸上得来终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侄儿谏议在科举后,那些被录取的仕子们,应该还有一个实习的过程。科举的成绩结合实习的结果,才进入到诠选阶段。”
古代最早的实习制度,始于明朝洪武五年的监生历事制度。
明朝国子监的监生被分拨到京城内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后进行考核。
勤谨的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能力一般的再令其历练才力不及的,送还国子监奸懒的发充下吏。
这些监生除分拨在京诸司办事外,有时也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
在解释了什么是实习后,殷清风继续说道:“而且,在他们实习之前最好还有一个游学的经历,就更有益于他们对牧民一方的理解了。”
“科举、游学。实习、诠选”
李世民低声重复了几句,问道:“科举按二十五岁算,游学算两年,再有两年去实习,之后去诠选如此下来,岂不是要等到三十岁才能出仕?”
“年数越长越稳重嘛。”
反正殷清风自己不做官,也不打算自己的儿孙做官,至于别人,爱咋滴咋滴,他管不着。
李世民清楚这个谏议很不错,就是在实际当中实行起来很难。
算了,回头找人商议吧。
李世民说道:“你派人去看看你阿耶回来了没有。”
他当然知道殷元还没有回来,如果殷元回来了,早就过来拜见他了。
见殷清风出去了,李世民四下打量着。
他相信,这书房里肯定隐藏了殷清风的某些秘密。
宽宽长长的书桌上,一卷竹简摆放在一角。
展开后,是史记的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随手放下竹简后,他看到了下面写满字的纸张。
李世民仔细看了看,想起了殷清风刚才说的断句。
心里嘀咕了一句,他抬头再度寻找起来。
书房的三面是一排排的书柜,书柜的门上同样贴着殷清风说的那种字母。
他打开最近的一个书柜,随意的抽出一卷书轴,看了一眼后又放了回去。
他随意走着,随意的打开书柜翻看着。
除了竹简和书卷外,还有一些书柜干脆是空着的。
蓦然,他转身看向书桌的抽屉。
他快步来到书桌旁,伸手拽开一个抽屉。
让他失望的是,除了两方砚台外,抽屉里空无一物。
虽然他感觉那砚台有些奇怪,但他没有再仔细看,快速的拽开另一个抽屉。
里面是一摞厚厚的纸。
他拿起第一张。
誊写的还是史记的内容。只不过是已经断好句的。
再度失望后,他在抽屉里翻看着。
接下来的第三个和第四个抽屉里,仍然没有找到他想要的。
李世民不甘心的念叨着,“不对啊怎么可能什么也没有呢?除了书房,他还能藏在哪里?”
没等李世民再度搜寻,他听到了推门声。
他摇摇头,对进来的殷清风说道:“你这书房也太简陋了些吧?”
相比殷清风给他布置的书房,这里真的要用简陋来形容。
没有博物架,没有字画,没有盆栽除了书柜、书桌、两把椅子和笔墨之外什么也没有。
对自己的书房熟悉无比的殷清风,不动声色的说道:“侄儿不像叔叔要在书房里处理朝政,也不像叔叔要在书房里召见文武百官,这里能让侄儿静心就好。”
“”李世民好像很感慨,“很累啊”
“侄儿也想安逸。当初仙师传授侄儿时,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侄儿辅佐叔叔,辅佐皇室。在侄儿生命没有结束之前,侄儿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李世民的目光闪了闪,“我很多次都在庆幸,庆幸我大唐你这少年,庆幸你给献上一策又一策的谏言。”
他把手放在殷清风的肩膀上,“很辛苦的,出去走一走,放松一些。等你归来时,你我翁婿携手治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