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太子赐字(第3/3页)永世帝唐
,“恳请叔叔赐字。”
“好!”李世民大声的说道:“就冲你这份心意,这字就赐给你了!”
他对殷清风有功而不表很是欣慰。
“请叔叔就写“墨香坊”三个字,若是前面还有“皇家”二字,就怕那些掌柜的和伙计们打着皇家的旗号,在各州县作威作福。”
李世民暗思道:刚才还有些无礼,这一会儿又变得谨慎无比,这小子到底是什么心思?
“准了!你来研墨。”
殷清风道:“侄儿还有叔叔恕罪。”
李世民一愣,“何来此言?”
“叔叔之前可能没留意,侄儿说过要把叔叔赏赐给侄儿在内的藏书都刊印出来贩卖。”
“嗯?”李世民这才想起来,“你的打算是”
殷清风道:“从汉武帝刘彻“开献书之路”始,历代皇室都向民间征书,开皇家官藏之先河。
侄儿记得,前隋开皇三年牛弘曾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奏请朝廷“猥发明诏,兼开购赏”,收集典籍“必须勅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并且规定,凡献出异本书一卷者,就赏赐一匹绢作为报酬,待朝廷校定缮写之后,仍将旧本归还原主。
至杨广继位后,前隋的藏书由一万五千余卷增致三十七万卷。
但大业十一年,杨广携大批官藏图书逃向江都,在途中损失了一些后,剩余部分又毁在了义宁二年宇文化及的兵变。
以至于,到了武德初年,我大唐的藏书也不过万卷。
在侄儿看来,官府藏书普遍存在两大缺陷。
一是深藏秘阁,基本不对社会开放。
以汉代为例:汉代对藏书就控制很严,除太常、太史、博士官外,其它人员未经皇帝许可,不得私借、抄录,违反就要受到惩罚。
西汉宣帝地节四年,太常苏昌把国家藏书私借给大司马霍山抄录、苏昌因此被罢官。
二是,由于集中庋藏、地处政治中心的特点,使其极易遭受毁灭性灾难。
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内乱外侮都使官府藏书严重受损,历代一些著名的“书厄”也大都是中央政府藏书的惨剧。
同样,历朝开国之初,皇室都重视文治,大量的向民间征集图书,藏书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中后期则是疏于管理,有些官吏甚至监守自盗。一遇战乱、特别是改朝换代之际,官府藏书往往惨遭灭顶之灾。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屡发生,聚聚散散,几乎成为一种规律。
像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之争那样还算幸运,侄儿相信若是先秦至今的书简、轴书保留至今的话,历代经学者和历代的太常、太史、博士也不用疏解,更不用删修笔削了。后世人也能读到原汁原味的古代先贤们的遗作。
所以,为了祖先留下的典籍能够准确无误的继续传承下去,侄儿恳请叔叔允许刊印藏书。”
李世民露出凝重的神色,“这个再议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