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患得患失(第2/3页)永世帝唐

题,还要考虑他们的弟弟妹妹的年龄适合走多远的路。

    除了这些,如果他们的弟弟妹妹是可造之材,他们就不能分出去。等这里未来升级出初中部后,他们要顶替某些岗位,教导小学部的学生。

    好在他还有半年的时间来比对参考各种档案信息,再做最后的安排。

    “半年后,你们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要悲伤。

    别的佃奴之子,致死也不识一个字别的佃奴之子,这一生也住不进两层高的房屋别的佃奴之子,永远不可能过上一日三餐中两餐有荤食的日子别的佃奴之子,更不能成为教导学生的夫子。

    你们还比这世间绝大多数的寒门子都幸运。

    那些寒门子,九成没有的机会那些寒门子,要终日劳作到死那些寒门子,要为一日两餐发愁那些寒门子,以后见了你们要尊称一声夫子”

    说到这里,殷清风也有些小激动。

    “本侯在你们结束学业之际,送你们个字:明德砺志,求知笃行。

    明白做人的道德和德行,用来磨砺自己的志气,用坚定的脚步在求知的路上走得更远。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人要脚踏实地,明道理,懂德行,唯有坚定自己的志向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要做到:不为物喜,亦不为己悲!”

    刚才还怀有别样心思的韦氏族人沉默了。

    “别的佃奴之子”和“那些寒门子”的对比倒也罢了,无非是李世民在收买人心。

    “明德砺志,求知笃行。”可由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来。可“不为物喜,亦不为己悲。”,却需要豁达的胸襟、处事的深远才能说出这样深奥的话来。

    殷清风才年岁几何?

    他们可以和其他世家一样不看好李氏,可如何看待做出“手杖诗”和说出“不为物喜,亦不为己悲。”的殷清风?

    殷清风有三个结局:李氏亡,他亦亡李氏亡,他还在李氏长存,他长存。

    李氏的存亡,尚在两可之间,但殷清风若没有为李唐殉葬,韦氏该如何摆正位置?

    “你们年华正好,本侯的年华也正好!今日与君一别,他日再、见!解散!”

    殷清风本想让韦纲或韦津上来讲几句,但想一想他又作罢了。鬼知道他们会说些什么,到时候是阻止还是不阻止?

    “拜别阿郎!”

    毕业的学生,轰然作别。

    响亮的声音,惊醒了沉思的韦氏族人。

    他们抬头看见,距离大门最近的一队学生排着整齐的队列,和踏着整齐的步伐,鱼贯走出大门。

    接下来,依照距离大门的远近,一队队学生消失在眼前。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轮到顺序的学生依然无声肃立。

    当最后一队学生向殷清风行礼作别后,韦氏族人的心沉重到了极点。

    百战万胜的杨隋、李唐的兵卒们可能做到这种程度?

    谁训练的他们?

    这是学生还是兵卒?

    殷清风为何没有露出半丝的惊诧之色?

    太可怕了!

    拜别阿郎。

    殷清风沉默在台上。

    学生们在临别之前,用“拜别阿郎”告诉他:他永远是他们的主人?

    “殷侯。”一位女教师打断了殷清风的思考。

    她是接替王雄涎的妻子,现在学堂实际的负责人。

    让殷清风尴尬的是,他不记得这女教师的名字。他含糊的说道:“请说。”

    那女教师有些紧张,“妾身可否请殷侯将“明德砺志,求知笃行。”和“不为物喜,亦不为己悲。”两句警世之言赐下。”

    韦氏族人眼睛一亮,见字如人。

    前汉扬雄说过:“书、心画也。”既“字如其人也”。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贤哲之士的字,温和醇厚英雄豪杰的字,沉着刚毅脱俗奇人的字,磊落洒脱文人学士的字,清俊秀丽。这道尽了“字如其人”之意。

    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

    字,又是书者情绪的流露。

    王羲之作六篇名作时,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告誓文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两见殷清风,其皆语出惊人,但他的字呢?若是亲见其手书岂不是能勘破他的才学与心境?

    韦纲递了个眼色,韦文宗站起来,“殷侯,这位娘子所言极是。文宗亦觉这两句激励人心之言,当现与世人。”

    殷清风不会认为这个女教师在拍马屁,但韦文宗嘛他看了一眼满心期待的韦氏族人,“也罢。”

    韦氏族人心喜,机会来了。

    “不过,待参观完这里和宴席结束后,清风再献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