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三套方案(第2/3页)永世帝唐

可读书识字呢?

    自从这梧桐新村建立后,四周投奔的百姓是蜂拥而至。拒绝他们,就可能让他们丢命。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且这里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做。”

    好生之德?好不是贪图他们的劳力?说得好听!卑鄙虚伪!

    “说完人丁来源,清风再说说这梧桐新村。

    潏水以东,昆明湖以南至终南山山脚,以及沣河西岸,清风名下的土地近一百五十万亩。

    十万亩的土地用来养殖三十余万头只的牛、羊、彘、驴、鸡、鸭、鹅、兔等,更有十万余尾的鱼,另有四十万亩土地,则是用来种植果林和菜地,现在这些人,勉强经营过来。

    一百万亩的土地,每年产的五谷,若是运出去贩卖,可得一百六十万贯上下。那些家禽家畜和鱼虾、果子,每年最少的收益也在一百万贯左右。”

    一百五十万亩的土地,产出是两百六十万贯?骗谁呢?韦氏献上去的那两千多万土地,一年的收益才多少?

    “但,事实并不如此。

    除了五谷外,家禽家畜那些,每年除了这些佃户要吃食外,还要献于宫内。每年的实际收益只有五十万贯上下。

    当然,你们会说,这不是清风不放良他们的理由。

    清风承认这一点。但清风认为,现在还没有到放良他们的时机。

    一旦放良他们,就算农具和挽马白送给他们,但这里的房屋清风要收回吧,学堂不能再免费用的让他们的子嗣读,他们以后的吃食需要自己获得和烹煮吧。

    就这样的房屋,放在长安城里,很容易就能以五千贯的钱财卖出去。他们现在一文钱也没有,就算他们每户每年能剩余一百贯,需要积攒五十年才能买得起。

    还有,清风供养这么多的学生,每年需要花费的钱财就是四十万贯。以后需要他们自己出钱供子女读书,他们供的起吗?

    孔圣曾说过“有教无类”的圣言,清风也读先贤典籍,岂能置圣言而不顾?”

    借口!都是借口!

    韦保峦很不满意殷清风的回答,口气有些生硬,“若依照殷侯之言,这些佃户就用不放良了?”

    殷清风有些讨厌这个人了,“刚才清风说,时机还未到。

    受先贤和族中长辈的教诲,清风不可能简单的就把他们放良,然后更换为雇佣关系。清风当以“仁”字为先,妥善解决放良之后的事情。

    有道是,无功不受绿。改为雇佣关系后,他们无功与清风,若他们还住在现在的房屋、还由清风出钱供养他们的子女读书,那清风是要吃亏的。

    可简单的更改为雇佣关系后,五千贯的房屋和他们子女读书的钱,从哪里来?

    为此,清风日夜苦思,想出了一个大致的解决办法。”

    绕了半天,你可总算说到正题了。来吧,看你接下来怎么圆滑自己的谎言!

    “想放良他们,以响应太子废除奴婢制的政令,清风打算分两个方案进行,

    第一方案,他们的贱籍身份保持不变,但清风与他们改为雇佣关系。

    现在那些人的种地和养殖的劳作分工,以后还继续不变。只不过,从此以后,他们的产可以自由贩卖。哪怕是宫里需要这些产出,也是由清风出钱购买,再献于宫中。

    什么时候他们积攒够了足够的钱财,什么时候放良他们。

    第二方案,可以先放良他们,但良籍书要存放在清风手里。等他们有财力购买那些房屋,再换回良籍书。”

    呼忽悠结束!

    韦保峦和其他人沉默了。

    把他们放到殷清风的位置上,他们也会这么做的。

    当初他们为了尽早向殷清风表明心迹,农具和屋舍都是白送给那些佃户的。还好,那些屋舍就是柴草搭建的,根本不值什么钱。

    而且,他们可没建什么学堂的,根本没有这个顾虑。

    韦保峦拱手道:“是保峦唐突了,请殷侯多谅。”

    殷清风拿起筷子,“快尝尝,再不吃就凉了。”

    韦氏族人真没有心情吃食。

    “手杖诗”还好说,殷清风有些才气也是正常的,否则李世民怎么会赐婚给他。可学堂里的一幕一幕,给他们的震惊太多了。

    韦纲毕竟年长,他率先夹向眼前的盘中鱼。

    “嗯”他眼睛亮了,“肉质鲜美不说,这滋味”

    韦氏族人被说得心动了,纷纷伸出筷子。

    呀!这些吃食,不比滋味楼差多少啊!

    “提及这些吃食,清风向诸位致歉。做这些吃食的庖厨,习惯了给那些佃户做吃的,手工有些粗糙了。请诸位多多谅解。”

    韦氏族人忍不住暗中鄙视他。

    这是请罪还是在炫耀?刚才谁说的“吃食堪比公候”?

    不过,当他们注意到盘中还有绿油油的蔬菜,他们真愣住了。

    这是冬季啊!这些青菜是哪里来的?要不是这一两年来市面上出现了豆芽、豆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