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太子睿智(第2/3页)永世帝唐
。
他就是通过夺嫡上位的,又一心要把他的污点从史书上抹除,岂能容得下李泰再次打脸?
在万般无奈之下,即使他认为李治就是一个糯米团子,他也不愿长孙氏之外的女人的儿子成为他的继承者。
李世民问道:“我的子嗣之间如果年龄相差十岁、二十岁,该如何评定他们的贤德?又如何做到你说的那个废嫡长而立贤德,”
殷清风道:“乾弟已经册封为皇太子,再做改动恐怕要引起动荡。若叔叔确认侄儿说的“废嫡长而立贤德”,完全可以在乾弟的子嗣身上实行。
在确认了殷清风这些说法后,李世民心里轻松了些。不管殷清风的谏言是否可行,最少他的目的不是要造成李唐混乱。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决定。
“侄儿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一个男子无论有多少的女娘,都可以在一个月内让她们同时怀有身孕。”
李世民插言道:“就是你之前说的那个危险期与安全期?”
殷清风点下头,“正是。以侄儿为例,如果掌握好时机,月丽她们可以同时受孕可以同时生育。等到她们再次怀有身孕,无非就是两年后的事情。
侄儿的这十个子嗣,年龄也就相差两岁。
若是觉得嗣男不够多,那就再等两年。十五个子嗣里嗣男的数量,足够侄儿从中挑选继承者了。
他们之间最多就相差四岁。无论是培养他们还是考核他们,相对都简单一些。”
李世民道:“原来你是有着这样的把握啊。那看来,乾儿他们”
殷清风道:“乾弟的品性与才能,都不愧是叔叔与婶婶的子嗣。再经过叔叔的言传身教,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继承者。”
这一点李世民是认同的。
乾儿自幼就受爱妻的精心教导,师从这小子后,心智更是沉稳周全。
也正是这样,他才担心乾儿受这小子的影响太深。
杀与不杀,这两个念头他始终悬而未决。
杀了他,可以消除所有的隐患。
可若是杀了他,会有很多人寒心。而这些人里除了乾儿他们,还有那些与这小子接触过的权贵与世家。
他注定是一个要超过秦皇汉武的圣人,不能因这小子而留下骂名。
可若是不杀他,谁又知道他是不是第二个司马懿?
还好,他今日说起了如何培养群臣的谏言。
只要他不去笼络文臣武将,就让他继续活着吧。
李世民道:“既然立嫡还是立贤不急,那你说说,你打算怎么去培养佐臣。”
殷清风道:“叔叔力主削弱世家,宰辅的人选尽量在世家子弟之外选取,而群臣则可考虑一半世家子一半寒门子。”
李世民点头,表示认同。
“如何培养佐臣,首先要定下一些标准。
第一,他们要能够团结大多数人。
所谓团结大多数人,包括从前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不要记仇,不能一朝得势就把仇来报。
也就是说,品行操守必须是高人一等的。
第二,他们治政的想法要与叔叔趋同,不要仅仅着眼于他们的任期之内的政绩,而要放眼未来的百年两百年。
第三,他们要做到上效君王下安民心。
第四,朝堂的稳定与否,也在于官员更换是否频繁。所以,犯一事之错的佐臣可谅,允许他们戴罪立功。
最后一点侄儿认为最重要:不能结党营私、朋求进取。
自从有了世家之后,世家要保持门楣不缀、寒门子要想尽一切建立一个世家。
哪怕以后大唐的世家将名存实亡,但世人对权势的渴望却是阻止不了的。为了得到权势,乡党、朋党将会层出不穷。
这一点,君王是必须掌控得体的。
而另外,从君王的角度去看,官员是联系君王与百姓的桥梁。若桥梁腐朽了,则万民心中无君王。”
毛老人家在一九六十四年谈到培养接班人有五条标准,现在他抓过来改头换面一下。
“以往的朝代,除了朝堂上的官员外,君王很少任命中下级官员,基本都是吏曹或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无论是出仕,还是原官起复之人均由吏部铨选。
在实行科举选士后,每科进士的考第品评不但要在吏部兵部备下档案,君王的宫殿里也要留存。虽然不一定要时时翻阅,最少要心中有数。
虽说六品以下文武由吏部和兵部负责、六品以上的文武由宰相主管,但在实行新的培养制度下,君王也可以体现自己的意志。
其次,有序选用官员的关键是实行任期制。
实行任期制的第一点是重启退休制。
礼记曲礼上中,有“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记载。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
人到了耳顺之年就再难有进取之心。这个年岁的人更多想的是为后人铺路、为家族谋取利益。即便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