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再次出手(第3/3页)永世帝唐
另一方面,佛教与n在财政、兵源等方面存在尖锐矛盾,而借助道教抑制、打击佛教则比起单纯使用政治高压手段打击佛教要有效得多。
三者,隋末社会上“老君度世,李姓当王”的民谣四处传播,主动尊老崇道不但能够利用这个符谶来推销自己,还能占尽先机,免得别人借题发挥。
李渊和道士们在祖宗问题上一拍即合,佛教的麻烦从此不断。
武德四年,道教开始发难。
前道士、太史令傅奕上请废佛法表及益国利民事十一条,首先极力抬高老、孔,建议李渊“布李老无为之风而民自化,执孔子爱敬之礼而天下孝慈。”
傅奕一方面力图组成儒、道统一战线,共同对付佛教。另一方面,对佛教的指责招招致命,直指统治者心中的隐痛:意识形态的控制,财政和兵源,社会纲常等等。
到了这个程度,佛教徒不得不反击了。
次年,法琳撰写对傅奕废佛僧事上呈朝廷,同时看到当权的李渊可能不好通融,于是将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领导人身上,直接上启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犹豫反复三年之后,武德七年,佛道之争终于在庙堂之上展开。一马当先的还是太史令傅奕,他向高祖进呈废省佛僧表。
他从儒家观点出发,指斥佛教徒“不忠不孝、游手游食、轻犯宪章、诈欺庸品,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
主张“除去佛教“,以“益国足兵”。
李渊正中下怀,于是将奏章分发大家讨论。
没想道,这一主张遭到崇佛大臣们的抗议,赞同的人只有太仆卿张道源一人。
开国元勋裴寂就表示反对,认为李渊“昔创义师,志凭三宝,云安九五,誓启玄门。”,而今却要毁佛废僧,“理不可也”。
萧瑀表现最为强硬,与傅奕在朝堂上进行了激烈辩论,最终以互相谩骂收场。
萧瑀说“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傅奕反击,说“萧瑀不生于空桑,乃尊无父之教。非孝者无亲,瑀之谓也。”
萧瑀驳不过,只好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
看到废止佛教的动议在高层难以通过,李渊暂时放弃了废佛的念头,但看到佛教如此势大,只能更加警惕。
武德年,李渊不再经过大臣们讨论,直接出马到国子监明确宣布道第一、儒第二、佛最后,这无疑是对佛教的重大打击。
紧接着武德九年,佛道两家口水仗进一步升级,道士李仲卿作十异九迷论、刘进喜作显正论攻击佛教,法琳也着辩正论予以还击。
看到佛道一时间难以分出胜负,李渊决定用同归于尽的方式来削弱佛教。
武德九年五月,他以京城寺观不甚清静为由,下沙汰佛道诏,而且理由冠冕堂皇:由于部分佛教徒道德败坏,寺院藏污纳垢,因此要“正本清源”、“兴隆佛法”。法令要求,“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皆废”。
表面上看起来佛道一视同仁,但由于此前佛寺数量远远多于道观,因此实际上吃了个哑巴亏,有苦说不出。然而这道诏令尚未来得及贯彻实施,玄武门事变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