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娇淑归宁(第2/3页)永世帝唐

  女主人的首饰可以古可以旧,但衣裙若是旧的,说明女主人要么不重视他,要么是置办不起。

    心中为燕杨氏这支落魄凤凰感叹,殷清风恭敬的跪倒在地,“小婿陈郡殷氏殷清风拜见夫人。”

    他心中可以将娇淑作为妻子看待,却不能真的管燕杨氏叫丈母。事情传了出去,连累的是陈郡殷氏的名声。

    丈母娘在这时称之为丈母或外姑。

    但丈母却不是岳母的专用称谓。

    唐朝时,视为父辈的男子的妻子都可叫做丈母。

    如:“韩滉与刘元佐结为兄弟,则视其父为丈人行,故呼其母谓之丈母也。”

    等到了宋朝,“古之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

    燕杨氏和她的儿子的反应是一样的,惊诧殷清风的动作和自称。

    女儿为正妻,其夫君才可称小婿、女婿。

    心知肚明的娇淑也拜倒在殷清风的身边,“润儿拜见阿娘”

    燕杨氏恍惚的望着眼前的两人。

    当初秦王纳娶女儿时,宫中只是派人驾着一辆马车就把女儿接走了。

    女儿自幼被她带在身边教导,这一去,五年内她只见过女儿匆匆两面,让她如何不日夜思念。

    她也知道女儿在王府里在东宫里,并没有得到她那位堂侄女多少照顾,但她也只能将思念放在心中。

    昨日,当她听说女儿就像姬女奴婢一样被堂侄女的男人随手转送他人,她心中的怒、她心中对女儿的哀怜,折磨了她一整日一整夜。

    即使两子劝慰她说女儿的新男人并无劣名,又被太子命为皇太孙的夫子,她依然暗中垂泪不已。

    等听了长子说,女儿将携同那男子同来归宁,她在欣喜之余,又为女儿哀叹。

    以她的出身,身为嫡女的女儿却只能为人妾室。而她,也不能以丈母的身份出面接待。

    做皇室亲王的妾室也便罢了,陈郡殷氏如何比得弘农杨氏的门第,殷清风那个庶子又如何比得弘农杨氏的外女?

    但眼前的一拜,燕杨氏的心软了。

    “好孩儿,起身吧。”

    又磕了两个头,殷清风伸手去搀扶娇淑,娇淑不顾礼节,直接扑到燕杨氏的身上,“阿娘”

    万般委屈,尽在这一声“阿娘”里。

    燕敬嗣也连忙去扶起殷清风。

    殷清风怜惜的看了眼与母亲相拥而泣的娇淑,对燕敬嗣说道:“大兄,润儿与夫人许久未见,我们另寻一处言语吧。”

    书房里,闲聊几句后,燕敬嗣有些支支吾吾的说道:“殷侯,敬嗣的恭仁舅父昨夜传言敬嗣,他想请殷侯到其府上做客”

    杨恭仁邀请他?

    想了想,殷清风说道:“请大兄向贵舅父表达清风的歉意。清风近日的时程已满,就不去叨扰他了。”

    杨恭仁是娇淑的亲舅舅,但与他没关系没交情。

    而且,李世民最初的那一刀砍向就是杨恭仁兄弟,他何必往前凑呢。

    再说了,既然杨恭仁想求他帮忙却又端着架子,那就爱谁谁吧。

    燕敬嗣也没有露出异色。

    他这个舅父虽然时常以钱财接济,那是看待他阿娘与他是兄妹的情义,对他们兄弟这两个甥男却冷漠得紧。

    他只负责中间传话,话带到了,愿不愿意去他又决定不了。

    他又试探着和殷清风聊起经史典籍。

    他也打探过殷清风教导皇太子的那些书籍。

    弟子规等虽然算是启蒙圣典,却未必意味着殷清风精通经史。

    可细细聊起,他才确认,年不过二十的殷清风,竟然比他这个苦读多年之人还要精通还要博学。

    他恭敬的问道:“敢问殷侯,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中的“尽”如何做到。”

    这一句语出孟子卷十三“尽心章句上”的第一句。

    这句话解释起来很简单。

    孟子说:“人如果能竭尽心力,就会知道本性。知道了本性,就会知道天了。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侍奉天了。短命或长寿没有两条路,修养自身以等待,也就是立住自己的命运了。”

    意思是,一个人的本心、本性、寿命、天命四者的因果关系。

    但燕敬嗣不问如何解读,而问如何做到“尽”,这就刁钻了。

    没有“尽”或者做不到“尽”,后面的心、性、寿、命就无从谈起。

    “尽”在这里做“穷尽”、“探究”解。

    第一句的解释就是,“探究并穷尽人类的心灵,才能弄明白人的本性”

    人类的心灵如何“穷尽”?如何“探究”?

    想了想,殷清风道:“百人有百心。每人心中所想所思,不为外人道也。

    所以,如何“尽”就因人而异了。

    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