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韦氏效忠(第2/3页)永世帝唐

高丽,这才有了王薄起义和杨玄感造反等一系列倒隋起义。

    韦云起在降服契丹之后,被升任为治书侍御史,从此离开军界。

    等李渊入关中,“冬十月辛巳,至长乐宫,有众二十万。”,他见李渊有取代杨隋之势,就去拜见李渊。

    李渊也知道他的才能,同时也想归拢关中士族的支持,于是授他司农卿、阳城县公、再进开府仪同三司。

    至此,韦云起算得上是韦氏族人在新朝里的代表性人物了。

    武德初,时议讨王世充,云起上言:“京师初平,人未坚附,百姓流离,仍岁无年。盩厔、司竹、蓝田谷口,盗贼群屯。京都椎剽,乘夜窃发须关中妥安,士气余饱,然议讨伐,一举可定。”。

    安稳的做了几年京官后,武德六年突厥入寇,韦云起总管豳、宁等北九州兵马抵御,后改遂州都督、益州行台兵部尚书。

    到了益州后,因受杀人狂窦轨的钳制,他表现不多,且最后惨死在窦轨手中。

    史书中,韦云起的亮点不多。但可以看出他的胆量和谋略的确有过人之处。

    而就这几处亮点,也比尉迟恭、程咬金、秦琼等那种战前厮杀猛将要来的可贵些。

    唐初不缺猛将,缺的是智慧型人才。韦云起应该算得上。

    韦云起也在打量着殷清风。

    回到族中后的这两日,他把韦氏搜集到所有关于殷清风的资料反复阅读、反复问询与殷清风接触过的族人,他得出一个结论:善于隐藏的殷清风,是李世民的重要谋主和心腹之人。

    他最好奇的是,殷清风离府之后的一年内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让他这个以前毫不出色的庶子,一跃而入李世民的眼帘。

    好奇之余,他也痛惜族人没有把握住最好的时机。

    尼子虽然有放良之后的自由身为遮羞,毕竟她曾是李世民的女人。李世民暗中让尼子做殷清风的侧室,这是对殷清风最大的信任和恩赐。而族人却因钱财而昧住心窍。

    而后来李世民将燕氏直接赐给殷清风,更是证明李世民对殷清风的偏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此时的族人竟然还不知幡然悔过,竟然还无动于衷!

    更让他气恼的是,族人竟然以为现今的大唐还是东晋的“王与马共治天下”的时代,以为皇室对抗不得世家。

    河阴之变时,尔朱荣杀得,李世民就杀不得?

    他被调回京,出任的是参谋部。

    即使他离京数千里也知道参谋部的成立,有着殷清风的身影、即使他离京数千里也知道参谋部的职责是,助皇室掌控天下兵马之权。

    无兵权的世家要对抗皇室?族人都被过往的声望遮住了眼吗?不晓得新朝最忌讳的就是兵权不在皇室手中吗?

    李唐能在立国后这么短时间内就开始明处暗处的集中兵权,世家凭借什么来对抗!族人又凭什么认为李唐二世而亡?

    昏庸!无知!

    幸好还没有铸下大错,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他这次来,就是要当面见识一下殷清风其人、就是要代表族人向殷清风表示谦卑。

    李世民削弱世家的用心已经昭然若揭,参与其中的殷清风能在此之前出手搭救韦氏,这就是无上的恩德!这就是在明示族人,他,可以看护韦氏!

    当世家不再是世家,或是,以往的世家将会被新的权贵替代,殷氏就是韦氏的庇佑者!

    韦氏挡不住李世民的野心,想要在浩荡大势中保全族人,必须心悦诚服的向殷氏低头。

    李世民还要掌权几十年,只要李世民在世一日,韦氏就得向殷氏低头一日。

    如果熬过了李世民

    他还想着等李世民死后,下一任皇帝能更改对世家的敌视,韦氏就不用再委曲求全。可等他想到殷清风还是中山王夫子的身份,他绝望了。

    连连叹息后他也想到,既然李唐削弱世家的国策不变,韦氏想要保全想要东山再起,契机还在殷氏的身上。

    而殷氏,明显是以殷清风为主。

    所以,他不去找殷元,也不去找殷闻礼。说动殷清风,韦氏就有未来!

    蛰伏多年,他深习观人之术。

    这,殷清风不凡!

    目光中的坚韧而又平和,让他心生敬畏。

    百折不挠的坚韧不可怕,少年人总是会执意做事的。可怕的是他眼中的平和。那仿佛是看透世间的平和,比坚韧更可怕。

    也还是个不足二十岁的少年啊,以后还了得?

    想要打动他,韦氏要付出的更多。

    “京兆韦云起拜见殷侯。”

    “陈郡殷清风拜见云起公。”

    看似简单的应对,韦云起心中亮了。

    “殷侯”对应的应该是他的县公爵号,而殷清风称呼他云起公,说明殷清风对韦氏还存有情义。

    “云起前日才从益州回京,本是要在昨日赶来拜谢殷侯对族人的看护,只是不敢惊扰晋安总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