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日共通的战略问题(第1/2页)二战异闻录

    纵观历史,会发现凡是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国家,其战略水平都会越来越低!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当时的一批日本军政高官还有着战略眼光,其所提出的“欲征服C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C国!”还是比较有水准的!

    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盛行,这一方针很快就变成了“边征服满蒙边征服C国,边征服C国边征服世界”了.......真是中二至极,当自己是燃烧军团了?

    看德意志,也是类似的情况,普鲁士本就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当时欧洲人称“别的国家拥有一支军队,普鲁士军队拥有一个国家”但在德意志走向统一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位战略眼光极高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俾斯麦,俾斯麦一直试图在英俄之间取得平衡,对于其来说,联俄十分重要!

    一战爆发前,实际上英俄之间是有着极深矛盾的,日俄战争期间英国人就倾尽全力支持日本,英国使尽浑身解数在欧亚各处围堵俄国!虽然此时俄国和奥匈之间也有矛盾,但该矛盾和英俄之间的矛盾相比并不大。此时的德国是有机会将俄国拉入同盟的!

    但徳皇的刚愎自用和德国缺乏战略级外交家的原因,导致最终德国不得不与加入协约国的俄国开战,从一战一开始就陷入两线作战中!

    如果说一战中的德国还是能认清俄国的重要性,一直想竭力避免两线作战的话!二战中的德国简直就是自找两线作战!魏玛时期的德国其实与苏俄关系不错,双方依靠合作来共同打破英法等国的绞杀封锁,虽然双方意识形态不一样,但结盟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希特勒上台后,从33年开始就宣扬布尔什维克的邪恶,布尔什维克的坏!整个纳粹党的所作所为将魏玛时期与俄国的关系破坏的一干二净,以至于即便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国内依然对德国有着警惕和怀疑,在苏联国内,苏德必有一战的说法并未随着条约的签订而改善,苏联依然在进行备战!

    但后来外界普遍怀疑的苏联大雷雨计划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一则,各国参谋部都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入侵假想敌的草略计划书(美国还有份入侵全世界的彩虹计划呢),但这些计划大多数仅仅只是一份备案,有着粗略的计划但却不涉及具体的行动部署等问题,从披露的“大雷雨计划”照片来看,这份计划恰好也是这样的!

    二则,苏联实际上在1942年之前都无法将坦克部队扩充到可以执行“大雷雨计划”的地步,而后勤方面更严重!要想执行苏联军方所坚持的大纵深穿插战略是需要很多卡车的,但我怀疑,直到43年苏联都无法生产出那么多卡车(二战后期是有着美国支援的大量卡车才为苏军撑起其补给的)

    三则,斯大林其人看似暴君,行为看似粗暴,但仔细分析,其实这个是很谨慎的人,在其掌权期间,苏联没有主动参与过任何一场可能会输的战争!(芬兰是必胜的,只不过损失大小,入侵波兰也是必胜的,但朝鲜战争就不一定,因此苏联最后反悔!)斯大林坚持不相信德国会入侵以避免刺激德国,直到得到确切情报!斯大林坚持不让基辅红军撤退,因为他害怕撤退时苏军总崩溃,也因为他向美国保证守住基辅以表明苏联不会战败!斯大林坚持不调走远东苏军来支援莫斯科战役,即便崔可夫已经从中国战场上捡到日军南下的计划书(直到东京大本营的间谍汇报了足够准确的情报)这么一位小心谨慎的人,会在德国未显战败的时候发动入侵吗?

    四则,很多人会说苏联在苏德战争前的军事部署是进攻型的...然而如果详细分析的话,会发现这是片面和非客观的。苏联战前的军事部署,与其说是进攻型的,不如说是混乱型的,某些部队按照进攻型的战略来进行了部署,某些军队则按照防御型的战略来部署。这个原因其实很好理解,苏联长期坚持骑兵致胜论,特别是图哈切夫斯基之后,斯大林及其嫡系部属多是出身骑兵,更加重视骑兵工作,直到二战爆发后才发现坦克的巨大威力,这个时候的苏联才开始转变战略思维,重提大纵深战略。但是,军事思想上的变更必然会导致混乱,这种混乱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再加上苏联当时缺乏了解坦克战的将领,这就造成了战前苏军的部署混乱而奇特,既有处于进攻状态的部队,也有处于防御状态的部队!

    因此,虽然德国从33年开始就为苏德的联合制造了巨大的裂痕,但至少在43年以前,苏联是不会想德国进军的,换言之,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德国依然有希望避免两线作战,但这个希望却被德国自己给毁掉了!

    德三帝国在开战时,所面对的敌人只有波兰、英国、法国以及英联邦国家!但其短视的目光使其像一战一样入侵了中立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卢森堡和挪威还是亲德国家!)接着又帮助意大利进攻希腊,扶持南斯拉夫法西斯政府失败后直接入侵!

    就这样还不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德三帝国首先对美宣战(虽然其实美德之战已不可避免,但连接触都不接触,直接跟着宣战的德国也够....),与传言不同的是,希特勒狂妄的认为:日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