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奏对(二)(第1/2页)重塑南唐
“保大四年夏,随陈觉入闽。为出使福州得授儒林郎。入福州,以纵横术联结徐仁宴、林仁翰、郑容等人共同起兵反李弘义。普渡节夜,杀李弘义、李弘通等人,擒李氏一族,并设议政院,福州遂平。”
李璟读完章本,缓缓合上,问道:“裴卿,这道章本上所说可有谬误?”
“禀陛下,章本所说无误。”裴茳抬起头,沉稳地回答道。
“小小儒林郎,得建如此奇功,倒让寡人犯了难。功高不赏,是朝廷失信失义,可裴卿年方十六,又该授之何位?”李璟又问道。
“微臣身为唐臣,报效朝廷报效陛下乃是本分,微末之功,无论赏或不赏,微臣均无异议。就算要酬微臣之功,也是陛下乾纲独断,微臣何敢置喙?”
李璟呵呵笑了两声,对陈觉道:“陈相公,你这位门生好口才啊!先说了句赏不赏功均无异议,紧跟着便是让寡人乾纲独断……寡人若是不赏,岂非变成刻薄寡恩之人了?”
“微臣不敢。”陈觉还没答话,裴茳便赶忙撇清。这皇帝咋回事?知道我有功,那就好好赏一个呗,无论钱财官职意思一下,你好我好大家好,有个交代就成。这般不阴不阳的,老是要在我脑袋上扣屎盆子是什么意思?
“你不敢?你还有什么是不敢做的?”李璟也没有让陈觉答话的意思,顺着裴茳的话就厉声呵斥起来。
裴茳抬起头来,看着李璟严肃的脸庞,只觉得莫名其妙。自己啥也没干啊?这皇帝生的哪门子气?
“臣驽钝,不知陛下何意?臣自入仕出使福州,擒灭李逆着族,紧接着便是随陈相公回京,自认从未做过什么伤天害理,对不起陛下对不起朝廷之事,还请陛下明鉴!”裴茳大声说道。
“你确认没做过对不起寡人对不起朝廷之事?”李璟嘿嘿冷笑着问道。
这时候可不能打马虎眼。裴茳立刻斩金截铁地回答道:“不曾。微臣为国之心可昭日月!”
答是这么答,可心里还是有些嘀咕。那夜平灭李弘义,大家坐在一起分赃,自己可捞了约五万贯左右的钱财和一批珠宝古董字画等,未免太显眼,这些财物暂时还寄放在林仁翰府上,这次回京并没有一起运回来,而是让林仁翰日后等事情慢慢平淡下来再想办法运回京师。
不会这事被皇帝知道了吧?按理说不可能啊,当夜在座的可人人有份,谁会这么傻自己兜出来?再说了,后来陈觉进了福州城,他得到的好处比自己更多,少说也有十几万贯的收入,他可是名正言顺地随这次回京的队伍一起拉回来的,也没见皇帝拿他怎么样啊?还不是照样封侯登相?
“为国之心可昭日月?那你说说,所谓的议政院是怎么回事?”李璟阴森森地说道。
议政院!
裴茳恍然大悟,原来皇帝在意的是这么个东西!议政院的核心是民主政体制度,是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载体。在这皇权至上的年代,有这么一个古怪的东西出来,别人或许不大在意,但作为皇帝,一定能隐约感受到其中有一些东西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倾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你这个议政院可以制约皇帝派出去的刺史,让刺史束手束脚,那岂不是说,可以等同于皇权么?再进一步说,若这议政院被引入到朝堂上来,成为制约皇帝的工具,那所谓的皇帝还是那个奉天承运的天子么?
这般一想,裴茳才知道自己在福州推出“议政院”这个制度有多么莽撞了。民主政治,天生便是封建皇权的死对头,无论你披了一张多么温和的外皮,都会令皇帝引起警觉。
自己这是在找死啊!若换了是汉武帝、唐太宗这种政治嗅觉极高,致力于巩固皇权的皇帝,肯定二话不说,直接就将自己拉出去砍头示众了,根本不会给自己辩解的机会。
不要慌!只看林仁翰两兄弟依旧沉稳地站在那里,这就说明皇帝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议政院这个东西的“危害”。
“议政院是微臣为策反福州各族,将他们拉拢过来,共同反抗李弘义暴政所临时想出来的一道方略。当时,微臣手中没有任何筹码,陈相公又远在建安,李弘义根本不理会我这么个小小使节,将我安置在驿馆之后便束之高阁。被逼无奈之下,微臣才想出这么一道方略来说服徐仁宴及林仁翰等人,共同起兵反李。”裴茳解释道。要想打消皇帝的顾虑和疑忌,就只能往临急生智上去说,可万万不能说自己本就有试验民主制度的小心思。
“军政两分,闽人治闽。这是之前与陈相公商量过的策略,最终的目的还是想要快速稳定福州的民心民意,使之感受到陛下的恩泽和关爱。微臣在出使之前便思考过为何我唐军屯兵闽地一年有余,闽地民心始终难收?归根结底还是闽地百姓对我唐国不信任所致。兵威赫赫,只能压服,却不能让人心服。而闽人治闽,才能尽收闽人之心,民心定,闽地便稳,闽地稳,我大唐军队便能从那个烂泥……便能从闽地撤军,可以省去多少钱粮与糜费?”
裴茳一时嘴快,差点把“烂泥坑”三个字说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