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郎君有王佐之才(第2/3页)汉冠

 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亲弟。

    而且他还是过继给没有子嗣的司马师的。

    在当时,司马师死后,本来是司马攸继承他的位置的,奈何司马攸的老子是司马昭,老子怎么会在儿子后面。

    所以司马昭做了皇帝。

    照理说,司马昭百年之后,该是把位置给齐王司马攸的。

    结果司马昭自己有私心,将位置给了司马炎。

    好吧。

    司马炎是司马攸的亲哥,这个位置给他就给他了。

    那若是司马炎活得比自己短,那这个位置总该是他司马攸的吧?

    这不仅仅是齐王司马攸的想法,也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

    可惜

    司马炎的私心还是与他老子一般的。

    即便是把他屁股下面的位置给白痴儿子,也不会给他这个弟弟的。

    儿子再白痴,也是他的血脉延续。

    弟弟

    是他老子的延续。

    张华在当时说出那样的话,无疑是刺痛了司马炎的神经。

    荀勖离间张华的阴谋得逞,外调他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又兼任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

    奈何张华确实是有本事的人。

    他在任内招抚接纳新归附的人,各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马韩、新弥等依山傍海,远离幽州、历代都不曾归附的二十多个国家,都遣使朝贡。

    当时幽州遥远的少数民族臣服,边疆安宁,粮食连年丰收,兵马强壮。

    凭借自己的能力,张华再次得到了自己的机会。

    朝中议论想要让武帝召张华回京任宰相之职,又想要为他进号仪同三司,却遇到了冯紞的阻挠。

    之所以张华会遇到这个冯紞的阻燃,也是因为张华曾在武帝面前说过冯紞之兄冯恢的坏话。

    冯紞深得武帝宠信,常陪侍在司马炎身旁。

    一次,冯紞与武帝闲谈魏晋的轶事,借机向武帝说“臣私下认为钟会的谋反是太祖司马昭造成的。“

    武帝脸色一变说道“你这是什么话“

    冯紞脱冠谢罪说“臣愚钝瞎说,罪该万死但臣微不足道的意思,还可以再申述。“

    “你还要说什么“

    “臣认为善于驾车的人一定熟习马力的盛衰,善于为政的人必懂对官吏控制适度,所以子路因好胜被抑制,冉求因退让被任用,汉高祖子弟八个诸侯王都因过于宠信被夷灭,汉光武帝的诸将由于受抑而善终。

    这并非为君的有仁有暴,也不是为臣的有智有愚,而是压低与抬高,给予与夺取的不同造成的。

    钟会才能见识有限,而太祖夸奖太过,赞美他的谋略,宣扬他的名声才略,授以大权,委以重兵,所以让钟会自认为算无遗策,功勋无比,飞扬跋扈,所以造成他谋反叛国的罪。如果太祖善用他的能力,从大的方面控制他,抑制他的权势,用各种规则约束他,那他就无法有叛乱的心思,叛乱的事也不会出现。“

    司马炎认可冯紞的话。

    冯紞叩头说“陛下既然肯定臣的意见,应该防微杜渐,不要让像钟会之类的人再造成灾祸。“

    “当今还有像钟会那样的人吗“

    冯紞说“东方朔有句话“谈何容易“。易经上说“臣不密则**“。“

    武帝让身旁的人退出去,道“你尽情说吧“

    “为陛下谋划的人,大功著于天下,海内的人没有不闻知的,据方镇统辖军马的人,都在陛下该忧虑的行列。“

    武帝沉默不语。

    显然,他是知道冯紞说的这个人,就是张华。

    不久,武帝征召张华为太常,因为太庙屋梁折被免官。

    这个太庙的屋梁为何折断,原因就不可查了。

    但从此,张华在武帝在位期间,一直以列侯的身份朝见。

    直到晋武帝死后,贾南风上台,他这才重新走回权力中心。

    历经了宦海浮沉,张华比其他人更警惕,也更珍惜现在。

    这也是为何张华只想要维持现状,而不想解决中宫与太子宫矛盾。

    他解决不了,也不想解决。

    但是

    现今王生来了,他便是不想解决,也得解决了。

    除非他选了第二个选择。

    但是

    他又如何能有第二个选择?

    他可是先帝的重臣啊!

    每每想到这一点,张华都会自嘲苦笑。

    所谓的君恩,还真是不好受的。

    “张公可有决断。”

    王生一直在石亭中坐着,等待着张华的决断。

    对他来说,张华是他必须要拿下的人。

    对太子来说,或许不是必要,但是有了张华之后,他手上的筹码肯定会更多。

    “太子要如何解决中宫的事情?”

    “据我来说,有这几个手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