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性悟空(第1/2页)驱魔小房东
孔雀怒吼一声,怒目圆睁,目眦欲裂的像一头发怒的野兽一样,双拳紧握在一起,似是随时想要暴起一般。
一时间众人全都静立不语,担心的看着孔雀一副狂躁的模样。
洛欢见势不妙,连忙手掐午目决,凝结出一滴灵气凝结的水滴,弹指滴到了孔雀的眉心处。
午目决,咒水眼目暗,清灵台,辩鬼识神。
“呼…呼…呼~~~”
在洛欢等人的注视下,孔雀缓缓的深吸了几口气,配合灵水的清神明性的力量以无上的定力压制住了心中的那一份暴怒。
“孔雀,你怎么了,你现在的状态有些不对劲啊?”
洛欢就算再不明白孔雀的为难之处,也看清楚现在孔雀的问题了。
没错,就是心性的问题!
修佛之人,首要条件就是心性。
禅宗的缘起,要追溯到佛祖世尊拈花布道,迦叶会心一笑的时候。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直到达摩在华国传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
禅宗的本意是对心性的理解和体悟,压抑自身的情绪和克制思想的延展都是违背对心性的成长。
而藏地密宗的修行之法强调“身、语、意”三体三密为用,讲究身与语合,语与意合,意与身合。
身密,特定手势,特定姿势。
语密,念诵咒语,只须注重音声,不必究其意义。
意密,则是三密之中的重中之重。
身密和语密都需要借助意密的配合才能发挥正常的效果。
而意密是运用意念去观想,所以意密之密主要在于观想。如果讲得通俗些,观想就是冥想,就是想象。
虽说禅宗和密宗并不牵连,甚至可以说理念更是天壤之别,鸡同鸭讲。
但是这并不妨碍修行之中的一些共同之处。
如果心性不圆润通透,心中存想有魔障,还能怎么去观想世间万物,这时候该怎么办??
盘它!!!
没错,话糙理不糙!
心性有破绽,就要破障而出,挥洒光性,使无上定力破除魔障,方能见性悟空。
而现在孔雀的状况就是心性中有了魔障,情绪失控,不能挥洒自如了。
虽然孔雀自幼修行密宗之法,定力非凡,但是从小生活在和尚堆里,宗门里并不提倡双修之术,对女性的魔抗还没有到炉火纯青地步。
看样子这位不知名的女子似乎是和孔雀发生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关系,孔雀虽然没有损伤,但是很明显,心性被破,无计可施,所以只能召唤洛欢等人施以援手了。
孔雀的心依然紊乱了,情绪失控倒是小事,如果真到了魔障破体而出,成就本体的时候,孔雀就不再是佛子了,而是魔徒!
明心见性,得见悟空!
首先心要明朗如月,不惹尘埃。
不然一切都是空口白话,一派胡说。
洛欢想到这儿,也明白了孔雀请他来的真实意图。
助他见性,拂拭尘埃!
“孔雀,先说说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吧?”
洛欢想先听听孔雀的描述,这位非妖既仙的不知名女子,竟然能扰乱孔雀的心性,着实不简单。
孔雀感激的看了一眼洛欢,刚才他的状态的确不好,凭空从心底涌上一股暴虐浮躁的情绪来,差点使得多年修行的定性破功,多亏的洛欢的灵水力量,要不然就糟糕了。
孔雀深吸了一口气,调息好气息,这才缓缓地说道:
“这要从我游历红尘路经姑苏讲起…”
话说当日,孔雀依依惜别了公寓里的洛欢等人,独自一个人背上众人给他预备的干粮点心踏上红尘之路。
走南闯北的经历,让孔雀感悟世事的无常和缺失,心性和修为都更进一步,更加证明了孔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更加激发了孔雀的斗志和毅力。
在路过姑苏的时候,孔雀突然想起来曾经在下山之时,他的师父交代过他,让他游历红尘的时候,一定要到姑苏拜访一下他的至交好友,寒山寺的主持法缘大师。
随即孔雀就来到了寒山寺登门拜山,法缘大师见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