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西守东攻(第2/3页)兴汉使命
。
诸葛亮一味的求全责备,肯定会导致武将们与他离心离德,执政官员照样不买他的账。
以诸葛亮追求完美的个性,肯定会想办法自己搞定一切种田练兵打仗一条龙服务。
庞统问:“王爷,难道这就是诸葛亮的致命弱点吗?”
刘正点了点头,对庞统说:“士元,诸葛亮才智超绝,势必会以己度人。”
他以为刘备军的谋士,都拥有他那样高超的水平。
这样一来,诸葛亮不仅会高估执政官员的能力,更会凭借着想象安排军政任务。
总以为下面的人应该可以完成任务吧?
其实诸葛亮可以很好的做到知彼,这一点勿庸置疑。
然而却无法做到知己,他的书生意气太浓厚了,只相信空谈而不务实。
喜欢独揽大权却又分身乏术。
庞统听到这里,总算是明白了刘正的意思。
庞统说:“王爷,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时效性。”
本来是一个正确的指令,要是迁延时日,恐怕就会变成瞎指挥了。
刘正问:“士元,要是让你在汉昌大营安排青州运粮,你会怎么办呢?”
庞统回答说:“王爷,这不可能呀!”
从青州运粮,只有两条路,从乐安出发,北上泉州港,再通过幽冀大道转运。
这中间反复折腾很多次,我在汉昌大营遥控指挥,这不是瞎胡闹嘛。
要知道这么遥远的路程,中间会发生多少波折,谁也无法保证。
我要是给运粮的后勤保障部门限定时日,还不如直接告诉他们,我想要杀人了。
刘正说:“士元,诸葛亮追求完美,军略更是环环相扣。”
他在谋划军略的时候,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走样,否则就执行的人是要挨板子的。
以诸葛亮带兵的脾气,谁敢失误,就只能拿命相抵了。
诸葛亮可不管后方的难处,他要的是完成任务。
这样的遥控指挥,不仅让执行者为难,更会令当权者恐惧。
独断专行的后果,就是只相信身边的夸夸其谈之辈,不再愿意给地方执政官任何的信任。
诸葛亮只适合坐镇中枢,指挥种田。
要是他把前线当成了中枢,结果就是一事无成。
后勤保障能力与诸葛亮的军略谋划无法匹配,仗怎么打都是劳而无功。
庞统说:“难怪王爷所有的谋划,都是以当前的物资储备作为基础。”
毕竟完全依赖后勤保障上的配合,那样的军略谋划,跟找死没有什么区别嘛!
兴汉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也只能靠平时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而不是突然一个命令,四面方往一处运粮草运物资。
战略储备和就近转运原则,才是兴汉军成功的根本。
比如汉昌大营的粮草,就是由河间和安平两个地方的粮仓调运。
中山城随后又从别的地方转运粮草进行补充。
这样一来,后勤保障的距离不会超过百里。
刘正说:“就近原则,不仅可以活跃地方经济,还能有效的预防**。”
前线随时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粮草储备,我就不相信百里运粮,三个月的时间还不能完成任务。
更何况兴汉军的后勤保障,可是多种手段并存的。
就拿汉昌大营来说,十万兴汉军自带的生产线,可以满足三分之一的需求。
商业合作转运,再满足三分之一的需求。
邻郡调运,满足最后三分之一的需求。
这样一来,敌方想要断绝兴汉军的后勤补给,必须要三管齐下。
以兴汉国情报部的能力,敌方这样的算计还会不露出蛛丝马迹吗?
庞统点了点头,难怪兴汉军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呢?
这样的垂直保障体系,敌人想要破坏,就得投入更多的力量。
庞统问:“侯爷,万一前线将领生变,那不就尾大不掉了吗?”
刘正幽幽的回答说:“士元,从来都没有万全之策。”
前线将领的选择是什么,谁也无法保证。
然而跟着兴汉军,没有人会担心军功缺失和饿肚子。
至于谎报军功,那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以新乐城来说,咱们判断局势的依据就是庞德的战报。
要是掺杂了水分,势必会影响军略的调整。
要是汉昌大营错估了形势,这后果只能新乐城自己承担。
凡是谎报军功的将领,咱们的对手会教他们怎么做人的。
至于夸大敌人的数量,真以为兴汉军情报部是吃干饭的吗?
庞统问:“兴汉军的情报络,真的可以无孔不入吗?”
刘正回答说:“无孔不入倒也不至于,只是探出一些蛛丝马迹还是可以的。”
前线将领的战功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