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1章 战场人道(第2/2页)兴汉使命

没有形成体系,更没有获得官方的认可。

    就在汉军攻打雁门关的时候,襄阳城的萧羽,在得知李牧的举动之后,直接向所有的势力都发出了邀请,准备就战场人道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邀请函进入长安之后,苏秦派韩兑前往襄阳城参加会议。

    东吴大帝也派出了重臣陆逊,对战场人道的倡议者给予了重磅支持。

    正在攻打冀州的唐皇李丹青,也派出了长孙无忌参加会议。

    许昌城下,赵光望着烫手的邀请函,只得派出赵普前往襄阳城。

    除了大势力之处,所有的小势力也都闻风而动。

    襄阳城中风起云涌,萧羽直接在兼爱酒楼包了一栋楼,用于招待各方势力的与会者。

    在战场人道会议的见面会上,萧羽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没有办法阻止战争,毕竟大家都需要利益。军人要战功,文人要名声,商人要利益,百姓要安全。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谁也无法忍住诱惑。只不过战争也是需要规则的。”

    萧羽直接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为切入点,阐述了战场人道的可行性。

    毕竟战争不管怎么打,决出胜负之后的和平,才是整个时代的主旋律。

    和平需要对话,使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斩使者的潜规则就深入人心了。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斩使毁书的行为都是要受人诟病的。

    既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可行。那么把单位的使者变成群体的俘虏,从而建立优待俘虏的相关制度,也就具备了理论基础。

    战场拼杀,是证明勇武的重要途径,军人很难拒绝。

    然而战斗结束之后,面对丧失反抗力量的俘虏,再以暴力手段诛杀就说不过去了。

    毕竟俘虏既然放下了武器,就应该获得生命权。

    萧羽的第一份提案,也渐渐地酝酿成型了。

    望着敌对势力的代表在兼爱酒楼推杯换盏,谈笑自若。萧羽的信心也就多了几分。

    对抗是暂时的,和平才是所有势力追求的目标。

    既然大家注定要走到一起,为什么不在碰撞的过程中尽量的减少私仇呢?

    杀俘一时爽,仇恨万年长。何不优待俘虏,让大家称量公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