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商人的眼光(第2/3页)华裔大负翁

    “姜家想把老宅搬到美国。”赵树红看着刘济军,故意只说了个开头。

    “我就说嘛,这人真是可以,移了籍还不止,现在都打起了把老宅搬过来嗯?搬老宅?”刘济军想起了姜家的资料,不敢置信的问道:“我记得姜家祖上好像是开银行的,他们的老宅不小吧?”

    “所以啊,为了把老宅先拆后般再重建,姜先生愿意为现在使用老宅的住户提供补偿,呵呵,龟田村小学就是住户之一,还有姜姓的祠堂。”赵树红玩味的看着刘济军。

    “拆迁户补偿?”刘济军愣了一下。

    “为了不让建筑材料磕着碰着,他们还想修一条路。”赵树红故意用怪异的语气说道:“资本家就是,事儿真多。”

    刘济军的脸刷的一下变得通红,他听出了领导的调侃,不是调侃姜启默,而是调侃他刘济军。

    再傻的人也知道姜启默是借故给家乡捐钱,但他就是不想要一个捐款的名声,他是资本家,还在赌气的资本家。

    整件事从明面来看,就是一次交易,然而刘济军心情很复杂。

    “哎呀,以姜先生的态度,他肯定会对资金使用情况、搬迁过程有很多的要求,我该让谁去负责他和国内的联络工作呢?”赵树红还是使用着调侃的语气:“这可是几十上百万美元的项目啊。”

    “领导”刘济军咬了咬牙,开口道:“赵叔,我不明白!”

    “不明白什么?”赵树红看着这个老领导的孙子,脑海里面浮现出刚参加工作时老领导对自己的教育,当时,他也是站在了刘济军的位置。

    “不明白为什么恶声恶气的同胞会出钱出力?不明白他们的立场?”赵树红没有让刘济军继续开口的意思,而是语重心长的说道:“你再回想一下,一直数落你的人是哪一些人?是亲近你的人!”

    “愿意骂你的,很可能是爱你的。”赵树红说出了让刘济军铭记一生的话:“等你工作经验多了,你就会知道,那些骂我们骂得最狠的人有一部分是最在乎我们的人,反而是那些笑呵呵谈投资条件的人,有一部分全是出于利益考量,那么我问你,如何选择?”

    “选前者?”刘济军完全糊涂了。

    “错!”赵树红摇摇头:“两边都要选,不要听他们说什么,要看他们做什么,要看他们做的事情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什么利弊,捂上耳朵、闭上眼睛,你要将心比心。”

    “我还是不明白。”刘济军抿了抿嘴,他才26岁,哪里懂得这些人生大道理。

    “不懂不要紧,多看、多做、少说,久而久之,你就会知道”赵树红叹了口气:“立场是很复杂的东西。”

    说完这个,赵树红的目光转移到笔记本上面写写画画的东西,突然间像是想起了什么,他迅速从办公桌抽屉里面拿出经常翻看的记事本。

    翻开记事本,当赵树红看到前段时间和老领导谈论之后记下来的东西之后,他脸上就浮现出了怪异的表情。

    “也难怪他们要赌气!”赵树红表情十分复杂:“也难怪他们能在海外挣下偌大家业。”

    姜启默想帮老家修的路,正好让海杉镇链接了信安和东治,恰巧就让海杉镇成为连通宣吉县和乐安县的关键点,而赵树红更清楚的是,乐安县极有可能被即将立项建设的省道经过,也就是说,这一小截路很可能让海杉镇占尽了交通优势的先机。

    有了路,信安市会优先考虑利用这一段路,那么海杉镇就可以借此迎来小小的发展优势,只要当地官员不傻,雪球一滚下去,当地经济就可以领先其他兄弟城镇。

    在赵树红看来,这就是商人的眼光,姜启默不可能知道闽省道路建设规划,但他就是在春天给老家划了一条线,再借机投个几十万美元,这条线就足够家乡的聪明人借题发挥了。

    如果每个商人都有这种眼光和判断,那么他们当然会不忿和赌气。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如果当局不限制这群理念不同的精英,像姜启默这样的人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他们怎会甘心低头为身边那群“文盲”无私奉献?

    “领导。”刘济军在旁边却一头雾水,他只是看到原本还意气风发的赵树红,在看了记事本的东西之后就陷入了沉默,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人在无声的交流中各自展露了什么东西。

    “济军,”赵树红对着刘济军招了招手:“在此之前,我先给你看点东西。”

    赵树红把自己的推测告知给了刘济军,后者喉咙就像堵了点什么。

    刘济军是根正苗红的人民公仆,他一直对资本的力量有偏见,所以他看不惯姜家那种态度。

    但是,刘济军还真没想过一件事,那就是当资本的力量用来办实事的时候,竟是可以让他狠狠震撼住。

    姜启默只是简单的动作,就能改变整个家乡的处境,然而政治环境压制住了他最擅长的东西,所以他有资格埋怨和赌气。

    换个角度分析,华夏有多少人能在赴美几个月就白手起家?这种人在祖国十几年,居然只能窝在小地方里面憋屈受气,他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