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楚军征粮(第1/2页)大秦将魂歌

    “将军,刚刚从楚军营地传来消息,楚军开始派人向陈郡的黔征集军粮。”

    荆苏举着手里的一小片竹简,满脸兴奋。

    “看来李必的骚扰有了成效。”

    蒙恬接过竹简,扫了一眼上面的情报。

    话不多,只有寥寥几个阴符,蒙恬一看就明白了上面的内容。

    楚军乏粮,项燕决定就近征粮,因粮于敌。

    在秦人看来,项燕是因粮于敌,但楚军一方却认为,陈郡原本就属于楚国的地盘。这里的黔贡献粮食,支援楚军作战,跟楚国国内征伐徭役没有什么区别。

    秦国重农,陈郡的土壤肥力不差。接受秦国规范话的农业经验,这里粮食的亩产,比起江东之地来,足足高了近一倍。

    “熊启驻在陈郢的时候,征集了一次粮食,黔家的存粮不多。”

    秦国官府征粮,有专门的仓律规定。秦国官员办事的效率很高,今天的粮食早已征集完毕。

    “项燕的四十万大军,每日消耗可不是小数目。要想维持楚军每日消耗,单单依靠陈郡,肯定不够,除非”

    “除非项燕饮鸩止渴,强行征集黔家中的余粮。”

    荆苏眼睛一亮,对蒙恬的计划,有了更多的明悟。

    “不错,只要项燕征粮过陈郡黔的承受能力,楚军与陈郡黔只见,势必会产生裂痕。”蒙恬点头说道,“等陈郡黔现,他们朝夕相盼的楚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就会彻底熄灭对楚国的幻想。”

    早在领军伐楚之前,蒙恬派到陈郡等地的暗鹰,接受蒙恬的命令,调查收集故楚之地的风俗习惯、民心向背。

    真正的情报,远远不是表面上的城池防守,兵力武器数量多少那么简单。一个地方的人民性情,地方习俗,有时候更加关系到能否获得当地人的帮助。

    陈郡的黔,怀念楚国,主要是基于遵循过去生活习惯的心理。适应秦国新制度的不愉快,导致人们盲目的怀念过去的制度,而选择性的遗忘旧制度中的缺陷。

    跟秦国比起来,活在楚国的底层黔,不管再怎么努力,要想出现布衣将相,绝对没有可能。

    李斯学业有成之后,选择投奔秦国,除了认识到秦国的潜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在楚国看不到希望。小吏出身的李斯,没有贵族血统,挤得头破血流,也无法进入楚王的核心圈子。

    “传令给李必,告诉他,他的任务,不是攻陷城池、歼灭楚军,而是给我毁掉楚军的粮食。”蒙恬提笔写下一道命令,交在荆苏的手中,“要让楚军运到大营的粮食,越少越好。”

    荆苏拿着命令,离开蒙恬的指挥所,前去想办法把命令送到李必手中。

    望着荆苏离去的背影,蒙恬的嘴角,露出了一抹无奈的苦笑。

    后世的词人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说的确实是至理名言。

    秦楚大战,陈郡的黔们,不会遭受后世那样的惨烈兵灾,日子也绝对不会轻松。

    秦国攻灭六国,没有动辄屠城的习惯。只是蒙恬派人四处灭杀楚军的运粮队,楚军没有粮食,只能打主意到陈郡黔的头上。

    “我只派人毁烧楚军的粮食,没有与陈郡黔当面打交道,这个恶人,就由楚军去扮演好了。至于陈郡黔受的苦,也算是开门揖盗的惩罚吧”

    蒙恬提刀上马,出了指挥大营,开始例行巡视陈郢的防线。

    城内,刚刚下过一场秋雨,空气中透着清新的雨水气息。

    呼

    蒙恬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胸中的浊气,整个人变得更加清爽。

    得益于陈郢充盈的府库,陈郢的秦军,纷纷穿上了秋衣。每日的伙食,准时供应,粟米饭结结实实,不会拿稀汤出来糊弄人。

    吃得饱,穿得暖,秦军的士气,每日间都在生变化。

    蒙恬走过秦军驻守的防线,秦军士兵看到蒙恬熟悉的身影,心中更加镇定。

    一军之中,只要主将泰然自若,有效指挥着麾下的队伍,士兵就不会有多余的想法。

    “楚军的战线,退后了。”

    东城门上,蒙虎面上沾着一层水汽,遥遥指向楚军大营。

    “项燕用兵谨慎,颇有些王老将军的作风。”

    蒙恬打量着楚军阵营的布置,拿他与王翦相比。

    项燕的年纪,比王翦小一些。比起王贲、蒙恬等后辈,项燕却可以说是老前辈。

    越是年纪大的人,做事越是谨慎,当然也可以说是保守。

    没有趁乱攻下陈郢,项燕似乎没有了战决的心思,准备在陈郢城下长期相持。

    不求胜,只不过以项燕的用兵,也会力求不败。

    “这场雨过后,城外的道路,不利于楚军进攻,楚军应该是等天气转晴。”

    蒙恬吩咐蒙虎用心守城,防备楚军突袭,然后依次转往其他城门。

    防守陈郢,蒙恬没有搞什么区别对待。蒙虎率领的一部秦军,直接派到了楚军重点攻击的东城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