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荥阳郑氏好狠(第1/2页)我竟然是李白

    唐代的翰林院,与后世有所不同,此时尚处在翰林院发展的初期。

    虽然人员与职责,还远没有明、清两代那么繁杂。

    但是,隐隐已经展露出了天子幕府的峥嵘。

    翰林院自大唐建立之初起,便开始设立。

    初时,仅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中科院和工科院。

    到了李隆基手上,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一种是翰林供奉。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给皇帝侍读、侍讲经义等职责。

    而翰林供奉,则并无甚实权,只需要陪皇帝练练书法、切磋切磋棋艺、玩玩音乐、作作画、赋赋诗等,说白了就是皇帝的艺术顾问。

    原来的李白,就是一名翰林供奉,因而他常常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而如今,李白金榜题名,以状元郎的身份进入翰林院,担任的当然不是翰林供奉了。

    翰林待诏是翰林学士院里的中层官员,属于翰林学士预备梯队。

    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

    翰林院里集聚着时下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只有科举考试排名靠前的进士,才能够有资格进入其中。

    故而,社会地位优越,被誉为清流之中的清流。

    譬如在历史上,唐朝的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而这个“点”

    字,自然就是皇帝亲点的意思。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广大士大夫的人生理想。

    此时的翰林院,座落于大明宫内右银台门以北,正好处在宣政殿与麟德殿之间,非常便于皇帝光顾。

    李白来到翰林院之后,发现这里的办公环境,那是相当的赞。

    但见其内部,分为典簿与待诏二厅。

    典簿厅,听其名便知必定是主掌奏章、文移、及图书典籍管理事宜的所在。

    而待诏厅,则肯定是主要掌管缮写、校勘之事了。

    他估计自己就得在这待诏厅应卯了!

    因为他的官职正是翰林待诏嘛!

    李白在书吏的指引下,来到掌院学士公事房。

    这里不像别处,有那么多来回穿梭的吏员。

    相比之下,更显的干净整洁、静怡肃穆,非常像后世领导的办公区域。

    李白心中吐槽:“果然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人性古来皆如此!”

    进门之后,李白便看见外间竟然还有一名书吏正在值班。

    “我了个去!秘书?这么早就有了吗?真特么长姿势啊!”

    李白还在惊叹间,书吏已经开始核对他的身份信息了。

    之后,该吏员十分恭敬的退回了李白手中所拿告身。

    低眉顺眼的,将他引领到了掌院学士郑月经公房之中。

    那份恭敬,绝对是发自内心的,竟然丝毫没有后世领导秘书那嚣张跋扈、狗眼看人低的作风。

    果然是,时代还未进步呀!连个秘书都不会当!显然鸡毛令箭那一套,还稀里糊涂整不明白呢!

    这位看上去约有四十多岁的郑月经学士,[呃!这名起的!简直……呃!李白若是知道,估计再也不会埋怨老爹坑儿子了吧?]得知他便是今科状元郎李白时,很亲热的同他寒暄客套了一番。

    交待了一些翰林院里的制度与职责之后,便语重心长的道:“李待诏!这个起草诏书啊!那是有很多禁忌的!你初来乍到,应当多学多看。这样吧!这段时间,你就先到典籍厅中的典籍库去归拢归拢典籍,随便查查资料,学一学各类诏书的起草要素,毕竟以后你可是要担当重任滴!”

    李白不明白这里面的猫腻,很干脆的就应承下来。

    心中还觉得这个郑学士人不错,考虑的灰常周到。

    既然工作谈完了,郑学士便又唤来那名书吏,让其带着李白去见见同僚,熟悉熟悉院内环境。

    李白在翰林院内走马观花转了一圈,见办公房条件都还是不错的。

    果然,不坠天子幕府的名头。

    宽敞的房间,典雅的红木大书案,月牙凳与独坐榻皆有,书案上整齐摆放着文房四宝,环境整洁、格调清幽。

    翰林院内部的琐碎事务,皆由一些八、九品的低阶官员和众多的书吏来完成。

    故而,七品以上的官员在翰林院里相当的清闲。

    掌院学士郑月经负责翰林院一应事务,其实也只是个从五品官职。

    在他之下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待诏、修撰、编修、检讨、孔目,等官员员,品阶从正六品到九品不等。

    这些人,见李白这个状元郎第一天来上任,掌院学士竟然都不代为引荐,心思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