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就要你(第1/2页)大明之风骨

    坐在草庐里,张静修不禁感慨,屋子虽然简陋,但主人热情。这才见第一面,就直接被领进家里。

    而且这个家,在李时珍眼中绝不是普通的“家”。

    要说古人,就是容易与人推心置腹啊!

    张静修象征性地抿了一口茶,两世为人,对茶都没什么研究,自然也品不出什么茶什么味儿。

    李时珍打量着张静修,不知为何总感觉眼前这个孩子不简单,虽然看上去不过十几岁的样子,但言行举止却是少有的沉敛、冷静,与同龄段的孩子真是不太像。

    这或许正是张静修的另一面。

    第一次见大圣人,也只能以这一面,难道还要装作脑子进水不成?

    李时珍微笑,先开口道“小友,现在可以说了吧?”

    张静修礼貌地点了点头,问“李神医,是否第一次听说张静修这个名字?”

    “嗯。”

    “不瞒李神医,晚辈正是当今首辅的幼子。”张静修觉得,说服的前提必须要坦诚。

    李时珍一怔愣,双眉立即蹙成一团“当今首辅?莫非你是张叔大张公的儿子?”

    “正是。”

    “哦,难怪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涵养与气度,老夫真是眼拙,失敬!失敬!”李时珍抱拳施了一礼。

    “承蒙李神医夸赞!晚辈实在愧不敢当!”张静修还了一礼,心里却想着,其实心理年纪不小了,而且涵养与气度……怎么说呢?在北京城可没人这么评价哦。

    “首辅大人的公子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贵干?”

    “李神医,若不介意,还是像刚才那样称呼晚辈小友吧?”

    “好说,好说。”李时珍也不纠结,笑道,“那小友千里迢迢来到蕲州,到底所为何事?”

    张静修起身,“噗通”一声冲李时珍跪下,然后拱手诚挚地恳请道“晚辈此次南下,只因父亲最近感觉身子不适,特意恭请李神医进京逗留些时日,不知李神医愿意否?”

    李时珍面色有些凝重,抬了抬手道“小友不妨先起来说话。”

    “不碍事,晚辈年轻。”

    “首先,谢谢你们父子俩看得起老夫!虽然老夫并不识得你父亲,连一面之交都没有。但也听闻你父亲这些年为了国家的改革大业,呕心沥血,全力以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尤其是在湖广这一带,到处盛传着你父亲的美名……”

    听到这儿,张静修心下不禁一激灵,神马情况?怎么好像是要拒绝的节奏啊?大凡拒绝人之前,都像这样客客气气地夸赞一番,然后将话锋一转。

    果不其然。

    李时珍轻轻地道“只是,不知你父亲身体哪里不适?京城里医生不说别处,单就太医院里头也是多不胜数,为何一定要千里迢迢恳请老夫进京呢?”

    这一问看似简单,实则非常不好回答。

    若说李时珍是天下第一名医?

    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个时候的李时珍仅仅只是一民医,在蕲州名气还算颇盛。但要说全国,李时珍自己都会笑的。

    本草纲目出世之后,再被译成多国语言竞相传播,李时珍的名气才逐渐大盛,那已是死后的事了。

    生前,可以说,李时珍只是一位在太医院工作过的医生,这样的医生成千上万。

    可要说为了救父而来?

    父亲现在只是身体不适,痔疮都还没染上,如何让人相信一件尚未发生的事?

    况且,痔疮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症,太医院随便一个医生都能搞定,为何一定要请李时珍?

    要说是为了本草纲目而来吗?

    会不会让人觉得居心叵测?其实请人治病就是一个幌子,贪图人家的著作才是真?

    还有,很重要一点,如果真将李时珍请到北京进行预防治疗,那父亲很有可能不会患痔疮,以后将本草纲目扩大宣传,会不会更加让人觉得就是冲着本草纲目而去的?

    为什么一定要请李时珍?

    这个问题,其实李时珍不问,张静修也仔细想过,而且他想的很简单,就两个一是为了救父,一是为了本草纲目。

    只是这两个理由,都不好对人言,或者说不好解释清楚,毕竟都是尚未发生、无法见证的事。

    而张静修一旦参与这个历史,那原来的历史剧本便不会发生,更无所谓见证不见证了。

    历史,如同人生的道路一样,只有一个方向,属于射线型,永远没有回头路。所以人永远不知道另一条道路上的自己,走过了,就算走过了,回头又是另一番风景。

    在父亲面前说李时珍医术高所以要请,在李太后面前说因为父亲亲点李时珍所以要请,那在李时珍面前呢?

    难就难在这儿。自己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请李时珍,但在人家面前就是不知怎么说好!

    偏偏这个问题必须回答,无法回避。

    请人家,不得给个理由?

    张静修神速地组织了一下语言“李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