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暂在客栈论文章(第2/2页)大宋天子门生

。虽然自仁宗皇帝之后,这个数目已经大大减少,可是唯有治平四年科考无一人黜落,其余时候,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

    到紧要处,士子们也有些紧张。

    谁都不想成为那不幸的其中之一。

    “依照我等得来的消息,殿试时,考官必然有新政的官员充任主考。因此,这两件事情,需要大家好生对待。”

    士子们不傻,先前其实已经对这方面有了考虑,如今沈耘所言,不过是在秦州所有士子在官场都没有什么门路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了猜测的可能性。

    “沈兄,你就,咱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吧?”

    沈耘摇了摇头:“来,我打算这段时日苦读关于新政的文章。但是,想了想,这种东西,也不过是投机取巧罢了。我等只要了解了新政是怎么回事,然后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就足够了。”

    临了,颇有意味地告诫:“时局未曾明朗,不要太过极端就行。”

    待其他士子离开沈耘的房间后,赵文清满是疑惑地看着沈耘:“沈兄,咱们昨日听到的,与你方才所,有很大的出入吧?”

    他的心里,这会儿忽然觉得,这是不是沈耘在藏私。毕竟科考在即,多清楚一点东西,多有一份把握。

    哪知沈耘摇摇头:“赵兄,如果你觉得我藏私是为了自己,那么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诉你,你想错了。如果你不相信,尽可以将昨日所见所闻都告诉他们。”

    这简直是要让赵文清当好人啊。

    可是赵文清并不想,也不敢当这个好人。

    沈耘这种什么事情都藏到最后才揭开的习惯,让他知道,眼前这个人,肯定有什么特殊的理由。

    “沈兄不妨与我吧,到底怎么回事?”

    “不论是吕惠卿的事情,还是科考变革的事情,只要跟他们了,肯定会让他们六神无主。到时候,只怕到了省试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够提得起笔来。”

    等待死亡的到来,和不知情的时候遭遇死亡,是两种不同的情绪。

    前者虽有准备,却会产生畏惧;后者当然仓促,可是死亡之前,总是能够傻大胆一些。如何取舍,完要看个人的心境如何。

    赵文清不得不叹服于沈耘的智慧。

    “既然如此,那赵某也就不当这个坏人了。唉,万千士子共同争夺那数百名额,想想都让人紧张。若是再填什么麻烦,那就真的不好了。”

    送赵文清离开后,沈耘自袖中掏出一册文牒。

    这是方才向一位士子借过来的《朝百年无事札子》。其实新政的所有思想,在这一册千言书里头都有面的叙述。只是如今朝堂闹出的事端,让许多人迷失了眼睛。

    不得不,王安石先褒后贬的手法,绝对是堂官建言的典范。整整三个大段落诉的功绩,尽数被最后一段否定。而且批驳的言论,有理有据,对于神宗这样年轻气盛亟待革新的皇帝来,字字都能挠着痒处。

    沈耘看的很慢。

    因为之前他读过王安石上书给仁宗皇帝的万言书,两相结合起来,便是王安石这么多年来对于国家认知的变化历程。对于这点,沈耘觉得尤其要好好深思。

    半天时间,沈耘看完了这篇文章。

    如果让其他士子知道,定然会非常惊讶。因为沈耘过目成诵的事,这几日也算是传播开来。几书都才用了半天时间,怎的区区千言也要这么久?

    可是谁都不知道,沈耘此时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已经超了简单的字面意思。甚至于对于王安石这个人,沈耘都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只是,是熟悉,就是无奈。

    王安石的一整套辞,固然是非常尖锐的,但问题多,代表处理的手段复杂。可这位王相公的手段,却未必见得能有多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