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烧青砖(第2/3页)重生原始异界

沙盘上的字不能保存用过随时就抹平了,不利于纪录东西。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灵感是需要用笔记录下来的,以免忘记。哪怕这样做会浪费很多兽皮,辛奇还是认为这是值得的。

    相比较起来,他们已经算是很节约了。据说当年陈景润大师为了攻克一道数学难题,可是用了几屋子的稿纸。

    凭空创造文字对于原始人来说,其难度不亚于陈景润大师解析数学难题了。

    窝棚的面积是以泰坦的身高为标准搭建的,所以看起来挺空旷。除了沙盘和几张椅子,唯一的家具就是最里面的一个木头架子。

    架子最上方摆放的正是用汉字书写的圣经。这本书的边缘地带已经被摸的发黑,可见应该是经常被翻阅。

    下方第二层架子上同样摆放着一个厚厚的兽皮本子这是赛维特他们模仿圣经的样子制作的书。上面纪录的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已经确定定型的文字。

    第三层也摆放着几兽皮书,这里面是整理出来的创作里面还有一些不确定的文字。留待后面继续讨论。

    最下方就比较乱了,堆放着许多兽皮,上面都是一些被淘汰掉的符号。但这个淘汰只是暂时的,谁也不知道后面会不会用上,就随手堆放在了这里。

    辛奇把第二层那本书拿起来信手翻开,兽皮纸上书写着的正是木芽等人一个冬季的成果,一百一十六个文字。

    辛奇把这种字称为通用文字,其意义不言自明。

    和汉字比起来这些字比较怪异,笔画繁多且没有规律,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缺少联系。不像是汉字,有着固定的偏旁部首。

    但汉字发展成这样的规律也是用了几千年时间,他们四个人能用一个冬季就创造出可用的文字已经非常难得了。

    这一百多个字都是常用文字,已经可以用来记载简单的事情了。不过用这些字书写出来的东西给辛奇一种文言文的感觉,还是远古时代的文言文。没有一定的联想能力还真看不出来是什么意思。

    比如辛奇让赛维特试着去书写,今天去打猎,抓到了三只肥羊。

    赛维特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这次的行动。第一个字是人,第二个字是猎,第三个字是3,第四个字是羊。

    合起来就是人猎三羊,至于时间地点人物过程什么的统统没有。

    当时他还以为赛维特不会使用文字记载东西,但当他把已经创造出来的文字都回想一遍才发现,也就只有这四个字最合适。

    对于这种结果他也是相当无语。以至于他都有些怀疑前世文言文到底是怎么诞生的了。

    史学家都说当时没有纸,都在木简上刻制,为了节约才搞出了文言文。以前他觉得很有道理。

    但现在一想,有没有可能是我们的老祖宗最早发明的文字也是比较少,只能用这么简洁的话来纪录历史。然后就被后人给学会了。

    说实话,辛奇都有些被自己的这个脑洞给征服了。真是越想越有道理啊。

    翻到后面,发现又多了两个笔迹新鲜的文字,也就是说他们又创造出了两个字。总字数已经达到了一百一十八个。

    因为没有先例也没有可对比的对象,辛奇也不知道这个速度是快还是慢。不过他本人倒是挺满意的。

    反正时间多得是,今天一个明天两个,过上三五年就多了,甚至七八年他也不觉得久。不求能达到汉字的数量,足够他们使用就可以了。

    放下手中的字典,见四人还是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到来,辛奇也没有打扰,小心的退了出来。

    天气还是有些寒冷,粘土的挑拣粉碎工作倒是不受影响,和泥醒泥的工作就不行了。尤其是醒泥工作,晚上气温还在零度以下,一个不好就上冻了。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用兽皮把泥巴盖起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是醒泥的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了三四天。

    更麻烦的是阴干这个过程,气温太低光靠自然阴干还不知道要等多久。最后辛奇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把瓷窑烧热温度控制在一二十度的样子,然后把捏出来的泥砖和泥陶放进去。

    还好这次纯粹就是做实验,只做了十块泥砖和五个坩埚形状的陶盆。这个小型瓷窑完全可以装得下。

    毕竟不是自然阴干,这个办法到底有没有用谁也不知道。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害怕瓷窑空气太干燥加速泥坯表面水分的蒸发速度,辛奇还在里面放了几盆水。

    八天之后结果出来了,三块泥坯、两个泥陶出现裂纹,其它的外部看上去完好无损,至于细微处什么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在阴干砖坯的过程中辛奇也没有闲着,另外起了一座窑。

    他隐约记得烧青砖前半部分和烧红砖过程是一样的,就是装窑加火烧。

    区别就在后半部分,红砖是烧到一定程度就不管了,让砖坯里的铁在高温下迅速氧化就可以了。

    青砖则不同,温度达到之后要把窑洞密闭起来,防止空气流动。然后用水冷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