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节 粮食流通券(第2/2页)临高启明

的粮食,这种纸币的信用就能得到保证--穿者对自己的农业还是有充分的信心的。

    从长远看,粮位只是权益之计,但是就眼下的水平,这个体制还是属于较为安和可接受的――毕竟穿者在地已经建立起了相当的信誉度。推行这种“粮票”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难度。

    “我还是怀疑纸币能不能用出去。”海军的李海平在讨论会上觉得这事情不大谱,“别和我宋、元流通纸币,人那是政府行为。政府再滥,在没滥到家的时候还是有信用的。我们凭什么让老百姓相信呢?”

    文德嗣解释,“只要有地方能够足额的兑换出等价物,老百姓是能够接受的。英镑还有含金量的时候人人都知道一个金磅可兑换多少黄金,但是实际上是不会有人去拿它兑换黄金的,人们只要知道这张钞票拿到英格兰银行能够兑换黄金就足够了。”

    “但是我们的对外贸易支付用什么呢?”商业部门的人发出了质疑,“人不认你的钞票,也不要你的大米啊。都是黑眼睛看白银子的。”

    “呵呵,还是想着银子。我们要银子做什么,去海南岛外面买东西?那为什么不直接让人把物资运来?还要用白银转一次手,不嫌麻烦?我们不是西班牙人,拿不出好东西,只有银子去买。我们有吸引人的货物,商人们自然就会追逐利润而来。直接易货好了。”燕雀志。因为他是金融学科毕业,懂会计业务,所以已经被程栋调到了财政金融委员会来任职了。

    “实际上我也认为增加临高地的白银储备的意义不是很大。”文德嗣,“临高这个地方,银子多了就贬值了。至于现在的对外采购,在广州我们有十几万的款子可用,而且广州站以后也会源源不绝的补充。采购支付没什么难的。”

    “真要用到钱的话,我们用银比索支付也可以对付了。”程栋,“这种钱在沿海很受欢迎,流通方便。”

    “那要是外人来到我们的统治区,按什么汇率进行兑换呢?”

    程栋:“我解释一下货币政策。”

    穿政权暂时没有打算让流通券彻底取代地市场上的部货币。这个以目前的能力来是力有未逮。穿者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支付和结算手段。已经在流通的银子、铜钱将会继续流通。它们之间兑换率以米价作为参考。假定米价是每公石(1公斤)1库平两,那么1库平两就可兑换临高流通券元。

    “不过这是理论上的法。在几年之内,我们的流通券和各种杂银杂钱之间不做兑换。”

    程栋解释,之所以不做兑换是因为明代的币制极度紊乱,私铸现象严重,无论银还是钱,成色繁杂到难以想象,很难估计其正确价值,兑换的难度太大了。

    有人提问:“我想知道我们有多大能力实际上操纵临高的米市?既然以大米为抵押物,米价的起伏就会造成货币实际购买力的涨落吧?”

    “这的确是个问题。”程栋承认。粮食不比金银这样的贵金属――价值相对稳定。粮食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是我认为就临高范围来,穿政府是完有能力控制米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