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 重赏之下(第2/3页)战国万人敌

麻布”、“大红01”、“大紫01”……

    曹国的士大夫们,肯定也会觉得“赤霞”“紫霄”特别香,虽说他们没胆子也没实力搞风搞雨。

    但是曹国的巨贾豪商们,就不同了,他们有的是资本武装散兵游勇。

    加上齐国长久以来,就有“技击”外出打工的传统,这要是曹国豪商们有认识的“技击”闹事,不说叛逃什么的,暗地里投个毒,暗地里在粮食上撒泡尿拉泡屎。

    搞不死人也能恶心死人。

    齐侯不得不防,他没得选。

    所以,此时把齐军分割,分兵出来一部分,也是有这个潜在原因的。

    直接从正面强攻,过平陆邑也好,还是过哪儿,谁知道会盟列国是不是在通风报信?

    唯独这传统的进攻路线,会盟列国都没多少资源在这里,就算想要通风报信,也得快马加鞭。

    不是齐侯看不起他们,整个汶水之上,现在都是齐国的舟船,春天道路泥泞,又千里马也是无用。

    在齐国分兵的同时,齐侯也对国内下达了命令,齐国长城以北的驻军,开始有序地向阳关增兵。

    无盐邑分兵的这一部分齐国部队,就相当于成了先头部队,而原本留守在齐国长城的守军,则是成了预备队。

    只是这些预备队,不再走水路,而是走山路。

    春季泥泞,山路并不好走,但此刻只要造成一种齐国在源源不断向前线增兵的态势,就能迅速扭转军心。

    而且齐侯这也是为了给会盟列国“留一手”,之后等会盟列国知道,齐国居然还有如此雄厚的兵力,除了震撼就是震撼,不会有别的感觉。

    “夫子!已至阳关!”

    “传令关中守军,立刻前来领汉国编织袋。”

    “嗨!”

    此时阳关的鲁国守军并不多,因为得知齐国在无盐邑会盟,加上春季的气候原因,鲁国在阳关只是保留了五百人左右的士兵。

    战车倒是有三十辆,加上本地青壮民夫,临时征召的话,也能拉出壮丁一万多,用来以防不测,已经是绰绰有余。

    阳关的地形,和函谷关类似,都是临河临山的设计。

    齐国从齐国长城打出来,穿过泰山山脉,除了汶水之外,过河也没有太好的立足之地。

    因为河南就是梁父山,山并不雄伟,但是恶心,宛若一个大盘子,正好将汶水挡在北岸,然后要绕过梁父山,才能重新踏足平坦之地,最后一路绕泗水,才能到曲阜。

    直线距离上,就一点点的路,但一座小小的梁父山,必须绕道四五百里,而且更恶心的是,这梁父山并非只有一个山头,山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十几二十个,还是有的。

    历年齐军要是想要从梁父山偷鸡,大多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就是因为这恶心到爆棚的地形。

    所以两相比较,当齐军出了长城,几支人马分别从东面北面穿过泰山山脉,也不会选择踏足梁父山,而是直接叩关。

    阳关不打是不行的,齐鲁两家互相之间太熟悉了,齐军真要是直接突破,奔着曲阜而去。

    鲁军就敢断了齐军的后路,阳关的位置,就是这么好。

    齐鲁两家十几代人的斗争,齐国是头一回,有这么好的借口和进攻态势。

    无盐邑是在鲁国的北面,又远离阳关,过了汶水,就是一马平川。

    加上会盟诸侯的支持,只要正面干死鲁国部队,整个鲁国铁定完蛋。

    可惜,如此好的机会,就因为魏子羽的一通骚操作,直接搞得齐国联军内部不稳,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以往齐军进攻阳关,是由东向西。

    但是这一回,就有点微妙了,是由西向东,这就让鲁国驻军,不得不消耗更多的城防资源。

    好在汉子国的使臣魏羽,此次出使鲁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希望,还有资源。

    其中之一的好东西,就是编织袋。

    陬邑大夫子纥看过这种汉子国的编织袋,做工粗糙,但是好用。

    用来填土的效率极高,最重要的一点,便宜,非常的便宜。

    “夫子!已经命人前往阳关附近征召民夫!”

    “今日先筑一座小城出来!”

    “嗨!”

    鲁国人的“小城”,就相当于守军在城外安插的钉子,大概就是四五十步一个,不会太大,但是非常方便弓弩手射击。

    阳关的守军,也能轻松地配合,弓弩能够够到的地方,就能配合防守。

    随后就是一个“小城”接着另外一个“小城”,大量的“小城”形成了间隔,不但能够把进攻的敌军分割,还能更加有效地杀伤。

    只是以往修筑这样的“小城”,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一次却是不同,有了大量的编织袋,效率大大提高。

    而且跟着陬邑大夫子纥来到阳关的,还有马车中装满了的农具。

    铁锹、铁铲,都是好东西,虽然是用过的,但是有就是比没有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