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9章 西夏必须吞下的哑巴亏(第2/3页)北颂

的将士们知道马上有地要分到手里了,怎么可能休息得下去

    一个个激动的不能自已,恨不得现在就跨着马,冲到德靖镇和七里平去。

    德靖镇和七里平邻水。

    在这个水利并不发达的年代,农田的浇灌十分的费劲,每逢大旱,为了争水浇田,各庄各镇各村,经常打的不可开交。

    所以邻水的田地,只要不是盐碱地,那就是上等了田地。

    德靖镇和七里平的地,毫无疑问就是这种上等田。

    往往一亩上等田,每岁的收获,要比一亩下等田多出近倍的收成。

    虽说现在分地的橫山军将士们没有战功,分到的地不多。

    可他们分到的皆是上好的田。

    每一亩地,都能活家里一口人,他们自然激动的不能自已。

    橫山军将士们激动的休息不下去,在四处转圈圈。

    可怕石州附近城墙上的守城校尉吓的不轻。

    年近五旬的老校尉,看到了长城外不断冒出来的大宋将士以后,一个头两个大。

    老校尉揉了揉眉心,头疼不已的道:“那群棒槌又出去祸害西夏人了”

    老校尉的问话,无人应答。

    橫山军虽然已经晋升为了禁军,可他们相应的军备还没有送达,所以他们穿戴的盔甲、军服,那都是各式各样的。

    大宋拥有统一的军服,不过是地区性的统一。

    期间有经过了几次颜色的变迁,所以军服样式、颜色有数种。

    橫山军中有不少将士出身于不同的厢军,军服自然有差别。

    此外,一些厢军将领此前喝兵血,连军服军备上的钱财都克扣,所以还有一些将士穿戴着最早样式的军服,甚至有些还带有补丁。

    所以当他们三三两两,晃晃荡荡的在石州外的长城边上晃荡的时候,让长城上的老校尉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一支被称之为西北祸害的兵马。

    那是一支匪军。

    大宋在征讨西夏的时候,从那些迁移过来的罪囚、难民中冒出来的。

    在大宋征讨西夏的时候,他们没少去祸害西夏人。

    西夏人被折腾的焦头烂额,大宋朝廷却觉得他们做的不错,觉得他们帮朝廷牵制了一部分西夏兵马,有功,所以收编了他们。

    负责收编他们的是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迪。

    李迪在西北的时候,倒是镇得住他们,他们听从着朝廷的命令,出去到西夏为祸,给西夏制造麻烦,屡立战功。

    李迪走的时候,将他们编成了团练,让他们守土保疆。

    他们本质工作倒是做的无可挑剔。

    就是匪性难改。

    他们家中的妇孺在朝廷分的地上种田,每年收成也不错,加上朝廷发的一些军饷,他们日子过的倒也说得过去。

    可他们习惯了吃夜草,习惯了抢横财。

    总是对现在的日子不满意。

    于是乎,他们在守土之余,就开始跑到了西夏去发横财。

    最开始是三五成群,劫掠那些边陲上的西夏小部族,或者是在西夏边陲游走的流商。

    靠着抢劫,最开始的一批人很快的就富起来了。

    其他人看见了,自然眼红。

    然后,他们就开始成群结队的出去祸害西夏人。

    到最后,整个团练都出去祸害西夏人。

    现如今,不止整个团练的兵马,他们团练管束下的一些平民百姓,也逐渐的加入了他们。

    他们整个团练有四千人左右的兵额。

    可他们出去到西夏为祸的时候,人数已经攀升到了六千左右。

    六千人出关,场面自然不小。

    不可能不引起西夏人的注意。

    可他们出了长城以后,就会化整为零。

    以百人为一伙,在西夏各处充当马贼。

    目标小,流窜的快,西夏人一时半会儿也不一定能抓打住。

    这才让他们屡屡得逞。

    他们在西夏为祸不要紧。

    可苦了守城的将士们了。

    每次他们抢完了西夏人,碰到了西夏大军追赶,就逃亡长城关口。

    他们是有番号的大宋兵马,守城的将士们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守城的将士们放他们进了长城,难免要跟追击他们的西夏兵马大战一场。

    若不是他们每次在碰到西夏大军追赶逃进了长城以后,帮着守城的将士应敌,临走的时候还留下一些财货做报酬。

    恐怕他们早就被人关在了城门外,让西夏人弄死了。

    说来也怪。

    西夏人被他们折腾了这么长时间,愣是没有派遣使节到汴京城去告状。

    也不知道西夏人是怎么想的。

    怕说出去丢人

    又或者说是西夏人以前抢大宋抢的多了,如今被大宋人抢,他们觉得是报应,所以没有声张

    老校尉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