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 修缮官道(第2/3页)我能打造神器

式起草奏折。

    画的大饼不用更改,只要把具体的施工过程说一下就成,与一般官员上奏折不同,因为工匠身份的问题,吕智的奏折就要相对专业很多。

    关键还有一点,吕智还要在奏折里做个预算,要知道京城还有个“驴”尚书,那位要是不松口,大饼画的再好也是白搭。

    洋洋洒洒数百字,吕智就已经把情况描述的很清楚了,吹干墨迹,他就像往常一样,飞鸟传书,依旧走的黑甲卫的路子。

    显然,这已经成为吕智的一种习惯。

    …………

    很快,远在京城的越王就收到了密折,“修缮官道啊,老狗啊,你怎么看?算了,还是直接宣召三位大学士吧。”

    “哎,是。”魏忠还挺高兴的,王上终于不再为难他了。

    讲道理,身为一个太监,他是真的不大懂这些高深的朝政,只是有时候又不得不说,就很烦。

    “慢着。”越王突然想起了什么,“先别宣大学士了,还是先宣韩尚书吧。”

    “是。”一般人可能会有疑惑,但是魏忠却不管这些,王上让宣谁就宣谁呗,反正他就是个跑腿办事儿的。

    “王上!”可能是跑顺腿了,韩知兵来的很快,越王也不废话,直接就把吕智的密折给他看了。

    “嘶,嗯?哈哈,不错,不错,老臣觉得郡马爷此举甚好。”韩知兵一副很高兴的样子。

    越王眼睛瞪大了一些,有些不解,“说来听听。”

    关于修缮官道的问题,他能预料到韩知兵会赞成,但是眼下这种举双手双脚的赞成法儿,却是有些始料不及。

    “老生常谈的话,臣就不说了。”韩知兵一番解释,原来他是认为修缮官道有助于变法。

    韩知兵的计划就是增强京城和金鳞城的影响力,然后再向两地中间辐射,修路明显是有利于他计划实施的。

    “嗯,那看来此事就势在必行了。”越王没想到,事情还能从这个角度考虑,不由得点了点头。

    说起来,也不是越王脑子笨,主要是他没有韩知兵对变法这么上心。

    等到韩知兵这边,万事都以变法为先,自然就对事情有了不同的解读。

    …………

    王宫里,韩知兵离开,越王又宣召了三位大学士,惯常的开了一波小会。

    对于吕智的建议,三位大学士都很赞成,特别这里边还有一件事儿。

    年前各城不是往京城送了赋税钱粮嘛,就是金鳞城被评为第一城的那次,当时就有些运粮官颇有微词,说是官道不好走。

    不好走,你别看这三个字不起眼,但是其代表的意义却很重大。

    路不好走就要耽误行程,每耽误一天就要多耗费一天的钱粮,这笔开销可是很大的。

    这样说可能不够直观,咱们讲一个例子:

    据清朝《户部漕运全书》记载:“惟起运本色每正粮一石,加耗三斗、四斗不等。

    此外有补润、加赠、淋尖、饭食等米,又有踢解、稳跳、倒箩、舱垫等银,

    在旗丁则有行月,在船只则需修理、打造,在起纳则多轻赀、席板,而衙役之需诈与粮里之藉端科扰,水次之挑盘脚价,犹不与焉。”

    根据计算,这些“公私耗费”平摊到每石粮食中,大约“需粮一石五、六斗,银五、七钱各不等”,也就是说运一石粮的成本远远高于一石粮。

    清人黄梦维在《停漕论》中认为“通盘筹算,非四十金不能运米一石入京仓”。

    何文炬在《折漕议》中认为运一石粮“通计运费已不下二十两”。

    因为路途远近不同,估算可能有所偏差,但漕运成本高昂是不争事实,为保证漕粮供给,朝廷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经费。

    (以上摘录自发展观察,文史学者陈xx)

    这是讲了一个漕运花费的情况,大概需要三石粮食才能有一石运到目的地,是不是看着很多?

    但这要是换做大越呢?换成走陆路呢?不仅不会少,只会更多,官员们当然颇有微词了。

    咱们说了,如果实在没办法,那讲不了了,只能硬抗着,但只要修缮官道就能减少抛费,朝廷为什么不做呢?

    所以从大局出发,三位大学士是赞成修缮的。

    …………

    “既然三位爱卿都是如此说法,那此事就定了。”越王又招来魏忠,“老狗啊,再去宣马尚书吧。”

    说来说去,怎么都不可能越过户部尚书,还都指望他掏钱呢。

    越王瞄了三位大学士一眼,有些眼巴巴的意思,这是什么啊?等一会儿马尚书到了,你们得负责劝服他。

    三位大学士能怎么办,自然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当然了,修缮官道属于利国利民的好事儿,马尚书不大可能反对,但是却也免不了一番讨价还价,可是难受的也正是这讨价还价。

    “王上!”“马爱卿。”不需要多少言语,魏忠直接传阅了吕智的奏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