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报恩(第2/2页)殷宋
,双手合十作揖,算是祝福她一路顺风。金凤面对延鸣,还了个礼,算是对他的承诺。总之,一切尽在不言中。
和延鸣哥哥别离之后,金凤途经澳桥、南后街、安泰桥,来到了南街上。三天前,恩公让金凤在今日辰时到城北的威武军门等他。现在,她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任听恩公和三爷的差遣。她只要沿着南街往北走,经过东街口,便能直通城北地带。
是啊,城北地带,那对十三岁的金凤而言是如此的陌生。在金凤的记忆中,她只到过一次城北。那是五岁的时候,跟随母亲一起到西湖看龙舟。此时回想起来,记忆已经十分模糊。那西湖边上,百花盛开的景象,却一直深深留存在她的脑海中。
金凤沿着南街径直来到了威武军门。此时,离辰时还有半个时辰。也就是,金凤比约定的时间提早了半个时辰。刚才以为赶不及,都没有认真观赏东街口一带的热闹集市。现在若是走开,金凤又怕和恩公错过。所以,她只好呆在门楼下,乖乖等待恩公的出现。
威武军门曾经是子城的城门之一,后来子城拓广为罗城,福州升为威武军,这个位于罗城内的城门便被称为威武军门。威武军门为双门,城门上建有城楼九间,所有又称“双门楼”。
门楼上设置有自鸣钟和鼓角,替代滴漏用来报计时间。这样一来,威武军门又称作“鼓楼”。门楼下,进进出出的行人多是和达官贵人沾边的人。那些个达官贵人多是坐在八人大轿中,被八个仆人抬进抬出。要知道,这个门楼之内,可都是官衙府殿和王宫銮殿。
金凤见此情景,难免猜测三爷和恩公就是轿子里的某个人。而她已经卖身于他们,或许日后的生活就是在大宅子里当个丫鬟,伺候那些个达官贵人,以及他们的夫人千金。想到这,金凤不禁冷笑几声。金鸾凤殿哪怕近在咫尺,而她却永远不可能拥有吧。然而,金凤转念又想,自己一个孤苦伶仃的十三岁女孩,有什么资格奢望坐拥金鸾凤殿。如果可以在金鸾凤殿里当个丫鬟就算是老天有眼了吧!金凤这样一想,又担忧了起来,要是恩公没有出现,她将何去何从,难道要她回到那个破落的巷子里,无依无靠地生活下去吗?
这时,一个八人大轿抬过金凤的身旁,突然在威武军门外停了下来。金凤赶紧从混乱的思绪中清醒。哪知那八人大轿又继续前行,朝威武军门内抬了进去。
金凤感到一阵落寞,但仍然心存希望地盯着那八人大轿远远望着。之后发生的一幕让金凤喜出望外,原来那八人大轿走过威武军门后,又停了下来。更让金凤大吃一惊的是,八人大轿落轿之后,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男子走下了轿子。
金凤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竟果真是恩公大人。兴奋之时,金凤便看到恩公大人朝她招了招手。
那么,金凤的恩公大人,被那位三爷称呼为文江,此时穿着官服的这个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原来,他叫黄滔,文江是他的字。而那位三爷,便是曾经的福建观察使,如今的威武军节度使大人。
黄滔自就具有极高的品行,豁达大度,好学不倦。在家里孝敬长辈,和睦九族。在外面对朋友最重情谊,讲究忠义。
起初,黄滔并不在乎官场仕途,无心为官而隐居乡里,但他的为人品行、贤德才能却通过众人之口在世上传播。不久,黄巢起事,驻扎在各地的军旅,乘机为争夺属地而纷纷争战。其中有不少闻知太傅公名声的,都派遣使者前来招募黄滔,但黄滔都以生性素来放达,不愿加官受拘束而推辞从官。
唐天佑年间,驻福州的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很得民心,能礼贤下士,善于用人。凡是前来投奔的人,王审知都加礼重用,对逃难而来的百姓都给予周济。黄滔闻听其名后,很敬慕王审知的为人,产生了投奔王审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