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户部专营(第1/3页)殷宋

    就在殷国户部尚书张晖倾力发展工商业,各地商贾涌入闽地经商的节奏如火如荼的进行时,殷国宰相潘承祐却亲自出面制止了这些举措。rg当然,潘承祐也并非完否定张晖的所有举措,只不过是进行了适当地修改。总的来,张晖重商,而潘承祐重农,彼此的侧重点不一样罢了。

    张晖学习管仲,有很强烈的民思想。他厌倦打战,也不主张用严酷的刑罚来威慑百姓。百姓厌恶劳苦忧患,张晖就想方设法使他们安逸快乐,百姓厌恶贫困低贱,张晖就想方设法使他们富足显贵,百姓厌恶危险灾祸,张晖就想方设法使他们生存安定,百姓厌恶灭种绝后,张晖就想方设法使他们生养繁衍。

    然而,潘承祐却觉得,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渴望着天下一统。为了兼并其他各国,殷国必须在武力方面先强大起来。而战争是让殷国强大和稳定的最好办法,它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并且循环往复、不应该停止。潘承祐崇尚的变革者是秦国的商鞅。商鞅流传下来的著作《商君书》上,国家贫穷就要去打仗,可以把不好的东西输送到敌人那里,没有像文士、商人那样的国害,国家一定会强大。国家富足而不发动战争,就会懒惰懈怠,出现儒生、商人那样的国害,一定会羸弱下去。

    潘承祐首先想把殷国改造成了一个农业大国。潘承祐学习商鞅的《垦令》,认为治国之要就是让民众归心于农,大家都去耕地了,民风就朴实而纯正,国力就可强大,他把所有不愿意从事农业的人统统归类为恶农,即慢惰之民,并提倡各种办法鼓励及资助农耕。

    井田制以九百亩为一个计算单位,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各家分得百亩私田,同养公田。耕作之时,先要把公田的农活干完,才能各治私事。由此,春播秋割,守望相助。随着人口的增加,井田制度已经败坏,公地私有化成普遍事实。潘承祐宣布废除井田制,允许民众开荒耕作、买卖土地,这自然大大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显然,在战乱时期,粮食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而土地从来都是官家与百姓进行交换的重要筹码。

    要让国民都去种地,就必须堵住其他的出路。如果工商业没有过高的利润,那么从商的人就没有什么兴趣了,而如果不去经商,那就只有去务农了。潘承祐出台了众多限制商业的法令。其一,控制粮食买卖和矿山国有化。只要不允许粮食交易,商人就无从得利,家家必须去种地,由此,粮食产量必然提高,而户部则控制了最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和交易权。潘承祐这是想把山泽之利部收归户部,这既可以增加国库收入,又阻挡了一条非农的发财之道。把矿山收归国有了,那些不愿耕作、懒惰刁钻、追求暴利的民众就丢掉了饭碗,不得不重新回到田里去种地。其二,对工商业坚持重税政策。其三,商业之繁荣,关键在于流通,潘承祐下令在殷国五州进行户籍登记,命令百姓不得擅自迁居,禁止私人经营旅馆,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

    潘承祐把殷国变成了一个大农场,而殷国的工商业逐步变成由户部在控制,户部尚书张晖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了。潘承祐接着和兵部尚书林仁翰商议,推出了属于殷国的军爵制度。军爵制度的具体政策有两条:第一,收回贵族所有的爵秩,取消特权,重新分配,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才能够重配爵秩,列籍贵族,第二,只要有军功,无论贫贱都可以获得贵族的爵秩。潘承祐设计了二十个等级的爵位,都以杀敌多少来封赐。

    在殷国,国民只应从事两种职业,一是农民,一是军人,前者富国,后者强兵,而奖惩便紧紧围绕着种粮多少和杀敌多少。人人种地,则粮多,粮多则生育多,生育多则兵多,兵多则可打仗而得到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这些人口去种更多的粮食、生育更多的人口,继续去打更多的仗,如此循环往复,就可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这样的制度之下,殷国五州蔓延着极端功利主义的进取氛围,民众个个都是农民,人人皆为战士,上阵奋勇杀敌,得胜封爵赏田。如果这一制度能够持续下去,殷国必然通过战争获得周边的土地和人口,将那里的人民也都改造成殷国的百姓,然后继续种地、杀敌,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不久以后,殷国必成为虎狼之国。

    但潘承祐的这些制度只是暂时的,是为了统一天下而集中各地的力量。一旦天下一统,这些制度就应该立即改变,否则就极有可能步秦国的后尘。当年,在经济模式上,商鞅试验的就是这样的命令型计划经济,即国家控制几乎所有的重要生产资料,排斥或部分地禁止商品贸易,压制或消灭自由的商人阶层,从而使国民经济完地服务于国家的目标。商鞅治理秦国是一次古典的极权主义运动。

    在商鞅的经济思想中,强国与富民似乎是对立的。他极端地认为,人民不但不应该有思考的能力,而且绝对不能够富足。管仲主张以价格政策为工具来缩贫富差距,而商鞅也反对贫富悬殊,却走到了强国贫民的极端。商鞅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在同样的贫穷线上,最好是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以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