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约法三章(第2/3页)重返1977

师徒不生活在一起,每日不督促着,是练不出真事的。所谓‘穷文富武’,其实正是也因为这一,徒弟要负责起师父的生活,才有的这个法。所以,此言不过是个幌子。当师父的要真看上徒弟,财力不成问题,甚至倒贴也愿意教。至于我向你们要的黄豆,那也完是因为练这个体力消耗太大,用来给孩子们补充营养的。绝非是我借故向你们伸手啊。按理,吃肉食才最好,可咱们没有啊,所以也就只能用黄豆将就了。我话向来不打折扣,这已是最低的要求了……”

    一席话,让洪禄承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有些汗颜。他知道这不是讨价还价的事了,可他也确实有些发愁黄豆该去哪儿弄去。好在陈德元表示愿把这件事揽在自己身上。于是,这第二个条件便也顺利解决了。

    只是很快,玉爷又出了最后的一个条件。

    “第三,我教徒弟可心狠,每日可都要打的。不好好练功,打。无礼撞,打。私跑回家,打。甚至孩子没错我也要打。棍棒、篾条、青砖,我会换着用,到时候哪怕我把孩子打得浑身青紫,血痕遍体你们也不得干涉。反正我手下有准,总不会把你们的孩子打成残废、打死便是了。”

    “啊!”

    洪禄承和陈德元不由自主地齐齐叫出了声儿,俩人甚至差没急得蹦起来。因为这一条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也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而就在他们刚要对玉爷发出质疑的时候,另一个令他们万分想不到的情况也出现了。王蕴琳这个最心软、最心疼孩子的妈,竟然不待他们反对便一口答应了下来,而且丁犹豫也没有。

    “成。您放心,孩子给您,就由您做主了。我的儿子我清楚,真不是个‘省油的灯’。总不能既要孩子懂事成人,又想要孩子自在不遭罪的。您放心出手管教就是,我们绝无二话。”

    见此结果,别陈德元睁圆了眼睛,溜溜看着王蕴琳。就连洪禄承也不由呆住了。

    “蕴琳,你……这是……”

    洪禄承的声音实在有些惶恐,因为妻子与平日太过反常了。

    “你们都别急,玉爷这话虽然听来不近常理,可善扑营的官跤一向就是这么练的。还从没听把谁打坏过。其实,这反倒是减少意外受伤的最好方法呢……”

    王蕴琳不紧不慢地开口话,很快便给洪禄承和陈德元解释清楚了。

    这样接下来,反倒是轮到玉爷有些讶异了。

    “得没错,您倒是对跤行的事蛮懂。可这是官跤之秘啊,许多在私跤场玩了一辈子跤的主儿都不知道,您又是打哪儿听的呢?”

    “其实呢,我的兄长也会官跤,他当年正经跟瑞五爷和宛八爷在天桥红庙的跤场里练过,每天浑身上下至少要被棍子捋两趟呢。讷尼当初也是嫌他胡闹不争气,才把他送去的……”

    由于玉爷表现出疑问,王蕴琳沉吟了一下,便作了回答。可她一没留神,最后秃噜出的一句话,竟又引起了玉爷更大的错愕。

    “怎么?您也是旗……”

    虽然玉爷及时住口,后面那一个字没出来。不过此时,他对王蕴琳是旗人这一却已经是确信无疑了。

    这是因为“讷尼”这个词是满语,译为“额娘”,是满人对母亲的专有称呼。这个词的发音很特别,也可以叫做“讷讷”,但绝非像后来电视里面的演员那样,只是“额娘、额娘”地单从字面上的傻叫。所以,若不是真正的旗人,是绝对叫不出的。

    果然,尽管王蕴琳脸一阵红一阵白,表现出了在这个时期人们大多会有的顾虑,可她很快也是承认了这一。

    “不敢瞒您,其实我和您一样,当年家里也是镶黄旗管领下的。”

    “啊?那您的府上是?”

    这次玉爷是真的震惊了,又极为迫切地询问了一句。因为王蕴琳的话听起来虽然很普通,可其实还包含有一个旗族旧俗。

    此俗来自于编旗时代。由皇帝亲率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所属户下包衣(满语,即家人之意)组成内务府三旗,时间是在入关之初。而从此,内务府三旗与普通八旗也就彻底变成了两条轨道上跑的车了。这也正是许多人听过的“上三旗”和“下五旗”的由来。

    这个制度对所有的旗人都相当重要,因为它使得旗族内部也生出来一个特权等级。

    从质上来讲,内务府旗人无论从政治、经济、地位来,还是组织体系,晋升渠道而言,受到的优待都要远超普通旗人。因此他们只与同属一脉内务府旗人交往,这也正是当年绍英会对玉爷多有照顾的原因。

    而为了更好的区分彼此,从报履历上来,两者所用的词汇便大有不同。像普通旗人自报家门是称“在某某佐领”之下,而内务府旗人则只用“管领”这个专有词。

    所以,听王蕴琳这么一,玉爷也就彻底明白怎么回事了。

    要知道,自民国起始至解放以后,京城里的旗族由于分迁各地,所余也不过近万户了。所以,像玉爷和王蕴琳这两个同属一旗的内务府旗人再能相遇,想来也知道是多么大的巧合了。那么自然难免,玉爷也就更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