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风华铄中大(第2/3页)挖宝全世界

脸疑惑,不明白他的意思。

    “他指的是农历,现在是六月。”旁边的男生小声说。

    女生一愣,随即若有所悟,脸瞬间就红了。

    “你应该明白林先生为何不用March这个词,而是用第三个月这样的描述了吧?”陈功笑眯眯看着她,“正是因为中国人翻译,才能更精准地表达中文之意,中文之美!”

    “那也只能证明林先生翻译功力雄厚,并不能证明这本书就优秀!”男生嘟囔道。

    女生狠狠瞪了他一眼,摇头不语。

    “这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属于整个人类!

    在这本书中,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用恬淡的笔墨,描摹了19世纪中国普通人的家庭生活,我们从中看到了琐碎、平淡,看到了忧烦、哀伤,我们更看到了普通中国人的坚忍和乐观!

    我相信,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这个国家总是能从一次又一次的破灭中重新站起来的根源!”

    陈功用纯正的美式英语大声背诵完这段话,然后用普通话说道:“这段话是一个你们认为代表文明的美国人说的,艾伦·金斯伯格!”

    他嘲讽地笑笑,“哦,他的确是个伟大的诗人,你们应该认为他很优秀吧?可我还想告诉你们,他也曾是一个嬉皮士,吸/毒,滥/交…优秀,文明?呵呵…”

    男生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这是一本43年出版的《思想与时代》杂志!”陈功又从布袋里掏出一本杂志,朝围观人群挥了挥。

    “我来给大家朗诵一段上面的文章:时事变易,吾等学人也当变易,但万变不可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吾中国之历史,中国之文化,中国之精神!诸君当谨记,断垣残壁尤可再建,根基不存无处立身!”

    周围学生们静静听着,有几个人微微点头。

    终究还是有些根基存在!

    陈功看在眼里,心中稍稍宽慰,大声说:“我为何会特意挑选出这本杂志来?因为讲这段话的是钱穆!

    这本杂志上有记载,1943年春,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在遵义何家巷破旧的龙王庙里,钱老先生给浙大学生讲授中国通史前,做了如上讲演。”

    “原来是钱老先生说过的话!”学生们发出惊呼。

    香江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合并而成,而新亚书院的创始人正是钱穆。

    作为一名中文大学的准学生,在场的年轻人可能并不了解钱穆的详细履历和学术思想,但名字总应该听说过。

    “在钱老先生参与创建的这个大学里,你们中间竟有人认为西方的才是文明的优秀的,中国的可以当作乐色!”

    陈功环视四周,语声激越。

    “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对得起像钱老先生这样沐风节雨传承文明的前辈先人吗?”

    现场鸦雀无声。

    岑可待崇敬地看着他,满眼都是小星星。

    “我们走吧。”陈功戛然而止,对她挥挥手。

    几人拎起包裹往大门走去,路上岑可待还在和陈功抢夺一个包裹。

    学生们看着他们的背影,默然无声,随后各自散去。

    至于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有没有受到触动?

    天知道!

    “小朋友!”陈功几人走出牌坊时,那长袍老者忽然追了上来,远远地叫道。

    “郑教授!”岑可待惊呼道。

    “他是?”陈功小声问道。

    “郑思远教授,中大历史系系主任,我在这边的指导老师,裘老师的好友。”岑可待飞快地小声介绍。

    “我知道你是谁了!”气喘吁吁跑到陈功面前,郑思远深深看了他一眼,感慨地说:“陈功,裘海峰求之不得的学生!也难怪那老家伙动心,我也是如此啊!”

    他接着期待地追问道:“你真的不考虑来读我的研究生?”

    “郑教授,抱歉,我大学都还没毕业呢。”陈功无奈地说。

    “好,那就等你毕业了再说,我这边随时欢迎你来!”郑思远痛快点头,然后竖起大拇指,“你刚才的表现,我全看在眼里,就赞你一句:雏凤鸣梧桐,风华铄中大!”

    “郑教授谬赞了,我当不起。”陈功赶紧谦虚道,“我也就是看不惯,说了几句心里话。”

    “你说的也是我们这帮老家伙一直想说的!”郑思远正色道,“我们说的,他们可能不放在心上,但你这个同龄人说的,我想他们应该会有所触动。”

    “希望如此吧。”陈功苦笑道。

    几个人站在学校大门口说话,过路的人不停地看来,还有人故意凑近些,想要探听他们的谈话。

    岑可待建议道:“郑教授,我们找个茶室坐会?”

    郑思远看看四周,点头道:“好,门外不远就有一家,我带你们去。”

    半个小时后,沙田一座茶室的包厢中,郑思远已先行离开。

    “你为何不答应郑教授的邀请呢?”岑可待不解地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