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发掘工作结束(第1/2页)北地直播间

    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考古队的知道了这件事情,年轻人愤青一下,抨击两句,年纪大的摇摇头,回忆曾经的年月人们是多么的朴实无华,社会还不是这个样子。

    仅此而已罢了,过两天大家已经把事情抛在脑后。

    天天发掘这么多事情,哪有心思光想这些事情,村民们盖完房子,还要抓紧晒渔网的晒渔网,补窟窿的补窟窿,迎接即将到来的出海日子。

    哪有功夫想别的乱七八糟的。

    如果不是要一直负责后勤任务,大家伙早就一门心思扑在出海准备上面。

    气温的上升,对考古的影响彻底体现出来。

    现在一天的挖掘进度,是之前的四五倍,工具的损耗上也直线下降,现在每天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工具因为挖土损坏的事情。

    出土的各种文物碎片,在清理上面同样省事十分多。

    不需要之前一样,先把上面的冻土先通过温度软化,然后再清理,现在可以直接用常规手段进行清理工作。

    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让专家们彻底的把遗迹的时期确定下来。

    没有意外,跟开始预计的一样,这里是元代早中期人类生活的遗迹。

    至于为什么这里会有人生活,专家们并没有找到任何信息。

    遗迹不光出土劣质的陶瓷,还有大量杂质较多的铁器农具,武器也都是元代军方制式,只能通过这里判断应该是类似军屯之类驻防的据点。

    当然也出土了一些记载文字的羊皮。

    可惜这些羊皮早已经破损严重,成了大小不一的碎片,拼接都没办法拼接,上面的文字也因为保存不好的关系辨识不出什么。

    没办法,在季节性冻土层发现的遗迹,不能期望这样的环境里能有保存完整的羊皮。

    没有直接的文字证据,只能根据出土的武器来判断这里是军方据点。

    元代疆域广大,这里自然属于国土范围,能有据点驻扎也说得过去。

    而且从整个挖掘出来的据点内部规划来看,也符合专家们的判断和猜测。

    这么小的范围内,内部街道和建筑规划十分合理,十分有利于抵御外敌袭击,包括窑坑和铁匠铺都有。

    甚至还有一个不算小的练武场。

    这次的考古发掘,除了没有发现文字记载内容之外,整体来说是让人十分满意的。

    对我国在北地地区有人类生存的时间向前推进几百年意义非凡。

    其实一般像是这样的地方,都会有石碑之类的东西,刻着一些简单的介绍。

    比如这里是哪一年成立的,因为什么,由谁建立,叫做什么,是什么作用的。

    可惜专家们并没有发现,连一块断掉的石碑影子都没有。

    可能是因为发生的那次强烈地震,导致石碑出现意外,毁坏或者埋到其他不知道的位置了吧。

    挖掘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就结束了。

    接下来,专家们还得往遗迹的下面地基填筑特制水泥,防止因为冻土融化导致坍塌。

    操作很简单,就像是打针一样,把一根管子插到地下,再进行水泥填筑。

    有专业的设备辅助,这个工程难度并不大。

    这样周围地下都有很厚的水泥,不会导致遗迹坍塌的情况,顶多是整体下移,不会破坏整个遗迹。

    来支援的战士们已经待了一月有余,在整个发掘结束后,考古队还没来得及感谢一番,这些人就已经整队离开了村子。

    他们可是在训练的过程中突发被拉过来支援的,已经拖延了很久的时间,要抓紧回去完成剩下的训练任务,再各自回到自己所在的部队。

    这样的事情耽误不得,来的都是各地的宝贝,回去晚了人家领导会有意见。

    再有原因,多少会埋怨几句。

    部队的离去,同样预示着距离考古队离开的时间马上也要到了。

    市里打算在这里建设展览馆保护展览,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落实的,而且发掘出来的文物,也需要专家们带回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现场条件有限,他们没办法进行更多更仔细的测试和翻阅书籍进行对比比较,还有拼接的工作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

    虽然这些文物到时候肯定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回拿回来放在这边进行展览展示。

    不过要等到展览馆正式落成后,那时候才会拿回来放在这边。

    在大部队纷纷撤离的时候,陈大力和刘顺利之前担心的情况,也发生了。

    教授甲带领的马加大学实习队伍,是县里委派来的,并且他们从头到尾参与了发掘工作。

    这次回去,他们要继续跟着省、市和外地邀请来的专家一起继续进行后续的研究和拼接等工作。

    学生们在继续打下手实习实践的同时,也要着手准备他们的毕业论文。

    之前的论文不少人已经准备好或者正在准备,不过那些都是去外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