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年轻人的身世(第2/2页)神州案
然已如同大人一般。将来,他必定能成大器!”\n\n\n\n无论真假,有旁人夸奖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自然是十分高兴。而从那以后,陈玉的父亲便将陈玉带到了柜上,学做买卖。\n\n\n\n陈家,原就是以生意起家。他这一脉是典型的“坐商”。而陈玉有一位叔父,乃是一名“行商”,终日里穿行于关内关外,做些运送货物的买卖。而他们两家虽数至亲,但却极少往来。以至于,陈玉只是听过自己这个叔父,而却从未见过其人。\n\n\n\n惨剧发生的那天,陈府上正在举行宴会。而当日所宴请的人,乃是陈家各处店铺的掌柜。各位前来赴宴的掌柜,都被告知当日会有要事与他们相商。于是,各个掌柜自然是不敢怠慢,早早的便来到了陈府的宅院之中。\n\n\n\n而像这样的大事,自然也少不了陈玉!可是不知为何,陈玉当日竟然不知了去向,直到午时燃起了大火,他也始终未曾出现,才能够借此保住一条性命。\n\n\n\n而当陈玉再次回到家中时,整座宅院便都已烧成了白地。官府的差人们例行询问,便问到了陈玉今日的去处。而陈玉,在被众人救醒之后,始终都是目光呆滞,根就无发回答官差的问话。无奈之下,官府只能是给出了一个自觉合理的解释,而被迫草草的结案。\n\n\n\n当时的地方官吏,每年都会有朝廷的考核官员,视察官员的政绩。而一旦被朝廷知道,在他任职的期间,竟有歹人放火,烧死一百多口人的话,大人这辈子恐怕也升官无望,甚至还会因此性命不保。所以,他才会在不急细查之下,便将这场大火推成了“用火不当”。\n\n\n\n太原知府,掌握着百姓们的生杀大权。对于他所认定的事情,百姓们自然是不敢有丝毫的质疑。甚至于,一些太原府当地的读书人,还写出了许多华丽的篇章,为知府大人歌功颂德,极尽吹捧之能事。\n\n\n\n而看热闹的百姓们,则是秉着是不关己的态度,冷眼看着这一切。这百十天人命的答案,便在这样一片“皆大欢喜”之下了结,封存在了卷宗之内。\n\n\n\n百十条人命,仅仅在太原府这摊湖水之中,激起了雨滴般大的浪花。而在这水波消散之后,唯一能够证明所发生这一切的,也就只有身为当事人、且已变得痴傻的陈玉了!\n\n\n\n陈玉一边走着,口中一边的碎碎叨叨。至于他的是什么,从未有人听清过。也许,他所的,正是老和尚方才安慰他的话语。\n\n\n\n一间破旧的茅草房,成为了陈玉暂时的容身之所、而这一切,也已经是足足持续了五年之久!\n\n\n\n五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足够让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一个历经风霜洗礼的男子!\n\n\n\n男子回到自己的屋中,面对着空旷的四壁,不禁的嚎啕大哭。\n\n\n\n“你又骗我!我家里根就没人回来!”大声的喊叫,周围的邻居们也都是习以为常。\n\n\n\n已然是痴傻的男子,始终固执的认为他的家人并未葬身火海,而是去了一个他所不知道的地方。而他终日所做的,便是等待自己的家人回来。\n\n哭了许久,年轻的男子似乎是哭累了,一头便扎在了屋中,而后昏睡过去。是屋,但称其实帐篷反而会更加的贴切。因为这间不大的茅草屋中就连铺炕也没有。就这样,还是官府见其可怜,特地为他所搭建的住处!\n\n“这人真可怜,要不我们帮帮他吧!”\n\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