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琴可动人心(第1/2页)我真没想穿汉服啊

    世上多奇人,隐于市井间。

    耳畔缕缕琴声回响,悠悠扬扬,一种情韵令人回肠荡气。琴声如诉,所有最静好的时光,最灿烂的风霜,而或最初的模样,都缓缓流淌起来。

    琴声带着空灵之气,时而有山般的厚重,时而有水般的轻柔。

    可是再迷人的琴声,也压不住宁羽此时的诧异。

    满脸的震惊之色都快溢出来了。

    这是怎么样的一双手啊。

    手指虽然干干净净,可是上面的伤痕也十分显眼,指尖的厚茧微黄,指甲盖里满是洗不去漆迹。

    更重要的是,谢先生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

    食指与中指只剩短短的一截。

    谢先生似乎注意到了宁羽的异样,笑了笑继续挥舞着手指,在琴弦上展示着自己的骄傲。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一曲终了,宁羽还沉浸在琴声中。

    谢先生手指仍按着琴弦,闭着眼睛还回味着。

    宁羽还没来得及说话,谢先生望着右手,已然开口:“这两根手指已经断了有近8年了。

    九年前,我前往终南山虞山琴派拜师学琴。

    到那年的腊月,我学琴已经有近一年了,便辞别师傅回家过年。

    在下山路上,因为雪多路滑,我不幸发生意外,两根手指也因此坏死不得不截肢。”

    说到此处,谢先生想起当初悲愤欲绝的心境,不由得潸然泪下,默默卷起衣袖擦着眼泪。

    宁羽知道,此时此刻,沉默是对谢先生最好的帮助。

    不多时,谢先生又继续说道:“对于一个琴师来说,什么都可以不要,就是不能没有手。

    那段日子我就觉得我人生没有意义了。

    没有手指我怎么继续鼓琴?

    师傅和师兄弟们日夜开导着我,生怕我想不开。

    可是我不甘心啊,我从20岁的时候就对古琴有着浓厚兴趣,花了十年让我父母家人无后顾之忧,之后四处奔走,三年才拜入虞山琴派。

    在琴道上刚刚有了起色,现在突然不能学琴了,换你你能接受吗?”

    谢先生望着屋顶,手指无意识的划动着琴弦。

    杂乱不堪的琴声让人很清楚弹奏者的心绪是多么混乱。

    “我能接受吗?”

    宁羽没有说话,只是在心中暗暗问着自己。

    “我不能接受,那段时候脑子里都是空的。

    后来我下定决心,继续学琴。

    大家都不能理解,纷纷劝我早日回家,另做打算。

    毕竟我已经是一个学不了琴的废人了。

    可是他们最终还是没有劝住我,我终究是坚持下来了,也在琴道上获得了今时的成就。

    许多人都觉得我上天眷顾我,让我这个废人也找到合适我情况的指法。

    可是他们都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流了多少血和汗水。”

    宁羽默默的鼓掌,追梦的人最可敬。

    “谢先生有大才大毅力,我要多向您学习。”

    宁羽语气中满满的敬意。

    谢先生喝了口茶,回复了下心绪。

    “抱歉,刚刚有点失态。这些话在我心里憋得有点久,不说出来很难受,今天遇到了你,我很是开心,就没忍住。”谢先生苦笑道。

    “我再给你弹一首虞山琴派的名曲吧。”

    谢先生琴兴大发,眼睛里泛着光芒。

    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古琴文化形成了许多流派。

    浙派,虞山派,诸城派,广陵派,泛川派岭南等多个流派。

    谢先生所学流派是形成于于明末,创始人是著名大家严征。

    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这是虞山派的特点。

    更有《良宵引》、《潇湘水云》等名曲传世。

    谢先生演奏的正是《潇湘水云》。

    古人言,乐以教和。

    音乐本身可以传达给听众各种感情,在无形中传播思想。

    即使是文化不同的人,在听到优秀的音乐时,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从而达成一定的友谊等。

    在华夏历史上,《胡茄十八拍》的名气不可谓不大。

    胡茄是少数民族的乐器,因为蔡文姬才让许多人对这个异族乐器略有耳闻。

    相传,西晋末年爱国将领刘琨善吹胡笳,他任并州刺史的时候,在晋阳城被数万匈奴兵围住。刘琨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吹起了《胡笳五弄》,匈奴兵怀念家乡,就流着眼泪退兵了。

    如果说这件事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那么四面楚歌是有明确记载的。

    这可以说是音乐力量的体现。

    一曲弹完,谢先生起身带着宁羽回到了茶桌。

    “说起来,这古琴的发展和汉服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这我还真不知道,请您细说。”宁羽闻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