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祭扫!(求收藏,求推荐!)(第1/2页)从此有座童话镇
第二天一早,周家明就带着周远到了。
他们早上六点出发,到这还不到七点就到了。周筠还没起床,周远下了车先是大呼小叫往里冲,看到正在从厨房往主屋端饭的周咫就喊了一声:“哥!”就冲过来拦腰给了周咫一个大大的热情的拥抱。
那一撞,让周咫差点把手里的粥洒在这小家伙脑袋上。
稳住之后,腾出手摸了摸这小家伙的头,然后这小家伙松开周咫冲向东屋,去吵自己姐姐去了,他都不用看,就知道这个时间点二姐绝对没起床!
然后穿着睡衣打着哈欠的周筠捏着周远的脖子从里面出来,然后在周远的屁股上卷了一脚之后就去洗漱去了。
周远拍了拍屁股就进屋去准备吃饭。
早餐没吃饭,父子两人是空着肚子过来的。坐在餐坐上周家明对这个银耳莲子桂圆八宝粥充满了好奇与欣赏,喝过之后表示十分不错。反倒是周远,对于这个不太感兴趣,甜又不够甜,香又不够香,什么都差点,不感兴趣。反倒是周咫做的煎饼跟重新炒过的隔夜菜,他吃的很高兴。
吃完饭,喝了一口水,五人把东西收拾好,烧纸,香烛,水果,镰刀锹等放进周家明车后备箱,五人挤进车往镇西行去。
坟地在镇西面,牛背岗南坡,面前就是霓河。坐山望河的标准好阴宅地。整个镇子的人老户人家都有祖坟在这里已经有两百多个坟头,一到祭扫的时候,整个山南烟雾缭绕云蒸霞蔚,那场面那环境,十分适合祖宗们白天出来走动走动。
至于后来的新搬来的镇民,他们祖坟要么在别的地方,要么另找地方另找山头,很多有地的人家就直接在自己低头专门划出来一块地方用作自家坟地。
这种死人跟活人争地的情况非常普遍,城市里强制推行火葬还好说,一盒一世界,一坛一天堂。买不起坟地这盒子跟坛子放哪里都放得下,就是心理关过不太去而已。
农村还是流行土葬,要将自己的身体交付给大地,通过自然的分解,让死者在某种意义上参与到了生命的轮回当中。白梨镇也在宣传火葬,可是效果不大,不是乡下人愚昧顽固,不知道火葬的好处,而是因为白梨镇自己没有火葬场,只有红木市有,这样开车一来一回,还要交火葬费,这对于很多普通人家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支。
也不用担心以后地少了没地埋人。随着时代发展,最后绝大多数人口还是会被城市给吸纳的,只要世界和平下去,最终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就是把自己的灰洒向湖泊大海。
现实的需要会造就新的传统来代替老的传统。这种事历史上屡见不鲜。
要去牛背岗的坟地,几十年的传统路线都是顺着去青桔镇的路向西走一段然后到了一个有着大柳树的地头,然后顺地里的渣土路往北走,到了河边土路一直往西就到了。
另一条路线就是走霓河南边的路一直到西大桥然后过河就到了土路,然后顺路走就到了。为啥河北边的路走不通,是因为竹制品加工厂就在河北镇子外围,建立的围墙与河堤就不到两米,人走过去没问题车就别想过去了。
顺着土路走了七八分钟,就到了牛背岗,迎面看到的就是郁郁葱葱的竹林,南面则是种满了乔木,防止竹子乱窜根。
此时在山脚路边已经停十几辆车,其中还有几辆豪车,好在这是上坟不是去酒店,否则这豪车绝对会羞于与它前面的三蹦子为伍的。
这一长串车里还夹着一个警车,警车上的喇叭还在放着防火宣传。路过的时候,周咫看了一眼,发现驾驶位上坐着的居然是个女警,难得见到一个出外勤的女警,她一定很猛!
然后车继续往前走,想要找个停车位,周咫发现了一个事实,哪里住房紧张,哪里的停车位就紧张。慢慢悠悠的往前走,终于发现一个空位,不大只能斜着往里插进去。
停好车,几人下来,拎着东西往回走了一段找到第三个小路,然后往上走。
路上的草都被人割倒,让小路格外清晰。往上走了五十多米终于到了周家的坟茔地。周咫的曾爷爷奶奶、太爷爷奶奶、二太爷奶奶,奶奶以及周家平从上至下的都埋在这里。周围有预留的灌木丛将每一家的坟地给分割开来,不会有其他人家的子孙买到别人家祖宗脚下的情况。
目前五组坟只有曾爷爷奶奶、太爷爷奶奶、二太爷奶奶立了石碑,其他两个都是立着一个简单的木牌。二太爷爷留下的是两个姑奶,都随着那个年代远嫁到很远的地方,基本上跟周振兴没了联系。
周振兴这一支算是周家唯一能传香火的一支。
在来的路上周振兴说他死了之后跟老伴埋在一起后,剩下两个坟就可以立碑了。因为戴桂芳改嫁了,所以周家平这里在周振兴去世后再也没什么忌讳。
一番话说的周家明跟周咫沉默不语。
五个坟上已经长满了草,高度都过了腰。要全割倒对于三个人来说工作量不小。没做停留,三人开始扫草,周筠跟周远两人负责拆开买来的纸包,香烛,以及在每个割干净草的坟前面摆上水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