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信息业的基石(第1/2页)从此有座童话镇

    (今天的状态不太好,水一章。)

    即便到了后网络时代,一些网络平台跟商家从来也没有重视过公信力这个东西。

    绝大多数还只是把公信力当做美誉度,来运作来培养使用。对公信力的重视依旧是跟金融业挂钩的行业。

    张烨是少数在传媒行业看到公信力背后巨大的经济潜力的。进而在机缘巧合下走到了几天的地位。

    他能看到这一点,不是他的理论功底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在毕业后为了求稳,就进了一家已经日薄西山西山的纸媒新闻出版社工作,虽然这个出版社运营出了很大问题,经常发不出奖金,只能拿基本工资过日子。

    可是在这时候张烨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出版社的销量越来越低,广告费越来越少,被网络压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可是在报道一系列社会新闻的时候,最后确定新闻的真假,最后确定事件的价值立场的,都是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机构。甚至就是他们自己这个出版社,时不时的还有各个部门的人过来询问各种新闻背后的故事跟详细数据。

    在跟师父交流之后,从比自己大七岁的师父哪里第一次直观认识到了公信力的真实影响力。

    事实上大部分传统媒体都意识到了这种公信力的影响,都在琢磨着怎么利用公信力转型升级,可是在体制内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步怎么迈出去才是最大的问题,迈大了扯着自己,迈小了原地踏步。

    而且总会切掉别人的蛋糕分到新的领域,这就牵扯到很多问题,有的人甚至反对改变,同时根据不同的出版媒体定位不同,所以具体发展路线也是不同。张烨的师父就是改革派,跟着一个领导尝试各种办法给出版社谋求出路未来。

    张烨自然而然的也被拉上了战车,带着一腔热血,跟着起早贪黑的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烨完成了快速成长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媒体人,也有了第一个自媒体公众号,主要的作用就是辅助师父,把毙掉的新闻跟稿件放在公众号上,留作备案。很快的这个公众号就因为对各种新闻背后信息的挖掘和分析,以及屡次料敌先机得到了巨大的关注量。

    后来虽然出版社的收益多了,但是却在急速的变得庸俗化,金钱化,而他们这一系人在之后该被调走的调走,被冷藏的冷藏,而张烨就跟着师父离开,一起合伙经营已经取得巨大关注量的公众号。

    这个时候还是走时事新闻路线,依靠两人在新闻业留下的人脉,总能找到很多没法通过审核等纸的新闻稿子。当让其新闻的真实性必须得到保证。

    半年后师父被在新平台站稳脚跟的老领导挖走,张烨却喜欢上了这种做决策者的身份,于是在人情下,折价买下了这个自媒体公众号的全部所有权。

    但是也因为师父的离开,张烨在传统新闻媒体人脉单薄,所以再走纯粹的时事新闻跟新闻评论路线就有些难了。于是很自然的改行,挤进了信息相对比较公开好采集的娱乐新闻里。开始对各种娱乐新闻跟作品的评论。

    这时候他的自媒体关注度没有下降多少,但是每期的阅读量在不断下滑。他知道原因,就是他做的内容同质化太严重了。但是他却没有什么路线改变,这时候他在偶然翻评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粉丝等级挺高的网友留言:你们这些人总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对,那你来告诉我什么是好的?

    这句话虽然可能只是这位读者为了维护他的爱豆而进行的反击,但是却也引起了张烨的反思。

    因为他本能的想找那些评分高的,经典的作品来反击,但是作为受到过传统新闻训练出身,讲事例得有数据支撑,数据得有对照组跟分析,而事例也得有同类比较。

    而念头这么一转,他还真的拿几部被定义为经典的作品做了一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很多所谓的优秀作品,在它们刚出现的时候,也是遭受过大量嘲讽的。只不过是随着时间推移,口碑慢慢好转。这个归根结底的原因,确实有对作品的误解。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可能该作品当年的受众只是年轻人或者孩子,他们在舆论上处于劣势,可是时间却站在他们这一边,当他们占据了舆论的主场之后,这些作品自然也被他们披上的靓装。

    那么现在的这些作品呢?

    一年产出的这么多作品真的就仅仅是那一两部值得一看一听一睹的么?

    显然不应该是这样。

    因为除了那些确实在专业水平上太差的作品之外,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粉丝。这些粉丝只要不是有人格缺陷,而这些作品不是低俗的,他们喜欢它们一定是有合理的可以解释得过得去的原因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这些原因可以找出很多,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能分析出来一大堆,可是这不是作为一个媒体人或者一个经营媒体的人应该关注的落点。

    按照卖场的原则,顾客喜欢的某一种产品,就应该把这产品归类放在一个货架上。

    所以只要是被很多人喜欢的某一类产品,就应该单独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