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第2/3页)丢下你那怨谁

②个人对购物行为失去控制,无法停下来③持续性的购物行为已经对人际关系、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严重损害。

    强迫性购物似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很多数据都显示,强迫性购物者常常伴有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酒精依赖、抑郁、强迫症等问题。这说明,购物跟进食、饮酒、强迫行为、情绪低落一样,都是表面的症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被处理。

    在过去,人们对成瘾有两个常见的认识。一个是认为毒品、酒精或者那些让人上瘾的物质本身是邪恶的,它们让人失去理智,无法摆脱。而购物也一样,很多人会认为是因为商家的各种“引诱”和“轰炸”,以及整个社会消费主义风气横行,导致人们“买买买”;另一个认识会认为是那些上瘾的人本身意志不够坚定或者过于贪婪,经不起诱惑,因此很多成瘾治疗都带有惩罚性的意味,切断成瘾者获得那些成瘾物质的来源,甚至将他们隔离起来进行教育。

    而科学家曾经用老鼠做过一个关于成瘾的研究,这个实验打破了我们以往对成瘾的认识。实验中,科学家将一只老鼠关在笼子里,放了两瓶水,一瓶水里边有可卡因,一瓶是普通的清水。老鼠喝了一点清水,也喝了一点有可卡因的水,然后觉得可卡因的水好像让它感觉更好,于是它就不断地去喝带有可卡因的水,一段时间之后它因药物过量而死亡。这个证据跟人们以往的认识相一致。

    但是几十年后有个加拿大的科学家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同样也是用这种老鼠,用这样的笼子,只不过笼子里不只是一只老鼠,而是一大群老鼠,而且他还在笼子里为老鼠设计了一个游乐园,有各种各样老鼠喜欢玩的东西在里面。实验结果发现,大部分的老鼠在里面一起玩得很欢乐,几乎没有老鼠会去喝带有有可卡因的水。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人成瘾?

    当我们把老鼠世界改变为人类世界,当人们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且有各种娱乐生活可供选择时,原来让我们成瘾的东西似乎就失去了魔力。

    所以新的观点认为,并不是药物或行为本身蕴含的东西让人成瘾,而是这个人所处的环境让人成瘾。孤独、无价值感、不被认可、抑郁等等,都会让人通过成瘾性的物质和行为去寻求安慰。强迫性购物也是如此。

    等级划分

    按照对购物剁手党的狂热不同,一般被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500元/月以下:勤俭持家型;

    500~5000元/月:普通青年型;

    5000~1万元/月:铺张浪费型;

    1~3万元/月:剁手型;

    实验验证

    并非每个人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购物狂。有项实验清楚地解释了大脑的“叫停机制”:研究人员给了26位志愿者一些钱,并向他们展示了包括歌帝梵巧克力和《哈利·波特》丛书在内的多种商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发现,他们的脑部反应有其顺序:当他们看到心仪物品时,深藏在大脑中央的伏隔核功能区便兴奋起来,而另一个功能区脑岛也会同时开始运转,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败兴,整个过程中,如果有太多血液流经脑岛,就会令大脑认为这桩买卖不合算,从而放弃下手。

    不过,千万别高兴得太早!耶鲁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教授阿恩斯顿认为,如果多巴胺分泌过量,大脑就会听任伏隔核肆意妄为。

    如何避免

    对于强迫性购物这一现象,需要去了解购物者本身的处境和内心世界。通过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对购物的依赖。以下是几种需要关注的心理状况。

    他们是否缺乏被认可?

    强迫性购物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自我价值和身份的追求。那些自尊水平较低的人,常常感到自己距离“理想自我”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因此,可以尝试为他们创造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环境,及时地肯定他们的成长和贡献,让他们慢慢提升自我的价值感,感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他们是否孤独不快乐?

    孤独是成瘾行为的有力催化剂。关系是人类毕生追求的东西,当人们无法通过跟其他人建立关系来获得满足时,便只能转向物质,与物质建立关系。所以强迫性购物在那些深居简出、很少跟人打交道的“御宅族”的身上十分常见,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也常常通过购物来填满孤独感。因此对于强迫性购物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融入群体,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他们是否焦虑担忧?

    在压力和应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焦虑、紧张甚至愤怒的情绪无法通过恰当的渠道得以表达,人们有时便会通过买东西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释放压力,安慰自己。但购物的暂时缓解作用消退后,那些情绪并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而原来让人焦虑的来源也依然无法逃避,于是有部分人就陷入了购物狂热与焦虑自责的恶性循环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