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孩子发高烧(第2/5页)丢下你那怨谁
、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体温在40℃,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关注。而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了严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会发热。
小儿短期发热多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发热、疲倦乏力、食欲减退、皮疹等
病因:
1.短期发热(发热<2周)
短期发热在儿科多数由感染引起,一般预后良好或属自限性疾病,但发热也可能是危重患儿的早期表现,尤其具有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较重的小儿。应注意患儿的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及有无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有无皮疹、出血点、黄疸、贫血、淋巴结或肝脾肿大及局部感染灶等。
2.长期发热(发热≥2周)
(1)感染性发热
1)呼吸系统感染最多见,病原体包括病毒、支原体、细菌及结核菌等;
2)其他系统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心血管系统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肝胆系统感染(如肝炎、胆管炎、肝脓肿等);
3)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结核病、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及真菌感染等;
4)脓肿或局限性感染如骨髓炎、肾周围脓肿、膈下脓肿、阑尾脓肿、肛周脓肿等。
(2)非感染性发热
1)风湿性疾病以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近年随着链球菌感染被及时控制,风湿热现已较少见。其他引起发热的风湿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血清病、皮肌炎、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韦格恶性肉芽肿及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等。
2)组织破坏或坏死恶性肿瘤,以白血病最常见,其他有恶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神经细胞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朗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尤文肉瘤等;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内出血吸收过程、血管栓塞等。
3)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产热过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痫持续状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散热减少见于广泛性皮炎、大量失水、失血,中暑、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以及新生儿包裹过多等。
4)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疾患如颅骨损伤、大脑发育不全、颅内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暑热症、中毒性脑病、脑炎后遗症及间脑病变等。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功能性低热、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6)其他药物热、药物中毒(如水杨酸、阿托品)、输血或输液反应、高钠血症(垂体性或肾性尿崩症)、炎性肠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3.慢性低热(长期低热)
指起病较缓,体温在37.5~38.0℃,持续4周以上者。40%为感染性发热,57%为非感染性发热,3%原因不明。
首先要除外结核病,包括肺结核;慢性低热常由感染后引起,如链球菌感染后综合征及其他感染后发热,并要寻找是否存在慢性病灶或小脓肿,如慢性隐窝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鼻窦炎、龋齿、牙龈脓肿、肛周脓肿等。
慢性低热的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风湿性疾病、炎性肠病(克隆病及溃疡性结肠炎)、血液病、夏季低热、蛋白质摄入过高及测试体温时间过长等。
除外以上病因,如仍然找不到低热原因,但患儿又无任何病态,只需随访观察,低热可在数周后自行降至正常。
临床表现
1.发热程度分级(腋表)
(1)低热 37.5~38.0℃;
(2)中等热 38.1~39.0℃;
(3)高热 39.1~40.0℃;
(4)超高热 40℃以上。
2.按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
(1)短期发热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
(2)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些可无明显症状、体征;
(3)原因不明发热(FUO)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
(4)慢性低热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
3.发热的常见热型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发生变化,同时热型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受到影响。
(1)稽留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不超过0.6℃;
(2)弛张热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