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03、不要低估人的贪欲(第2/3页)丢下你那怨谁
有将“无欲”解释为“勿存过多损人的私欲”应该更正确。损人的私欲由道德法律评判,道德标准是随社会变化的。
所以“无欲则刚”的现代意旨是,人因为没有贪欲,才可能像矗立千丈的石壁,刚强劲健,由此教育人们保持道德人格与操守。“欲”是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是人的生理本能。“无欲则刚”,并非不允许人们有欲,而是要克制损人的私欲。
还需要补充的是,人应该将一己之欲融入他人共有的欲望之中,从而形成“大欲”并为此同登彼岸。这才是人性的普世性要求。
《老子》第九章,告诫我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老子在书中告诉我们:一股脑的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一停,停一停者,喘口气也。显露锋芒,追求尖利,锐势难保长久啊,锐势者,极端也。弄得屋子里堆满了金银宝玉,是很难妥善收藏守候的。况且,富贵了之后,往往就财大气粗,牛气哄哄,傲气冲天;这就要开始自取祸患了。所以,功业完成之后,应该收敛、淡然、身退,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啊!
老子并不是不让你,持盈、揣锐,金玉满堂,而是要有个度。当今很多人处世没有了度,无度的事情,都不会有好结果的,人生要紧的是掌握好“度”啊。老子之道:知足常乐,不可贪婪成性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在老子看来,人的最高追求应该是健康长寿,而不是对名利财物的疯狂占有,过分地追求名利地位和财富只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分地耗费精力对生命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对财富和名利的追求不知满足就是错了,贪欲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所以做到适可而止,对我们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如何看待人生追求,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名利不能和生命相比,财富也不能和生命相比。老子认为:人应该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待名利和财富要淡然处之,不可无限制地追求,要知足常乐,不可贪婪成性。老子所提倡的重生贵己的观点,并不是贪生怕死,这是建立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基础上的生,而不是苟且偷生。老子告诫人们,不要贪慕虚华、美名,而要珍惜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不可自贱自轻。“甚爱”就是过度地贪爱虚名和地位,其结果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价。“多藏”就是对财物的过度追求,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得到财物和失去人格与自由比起来,实在是得不偿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老子处世观的精华和最确切的表达。哲学上有“矛盾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一旦超过这一限度,就势必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知足是明智的,知足就会少了一些耻辱;知道适可而止也是有大智慧的表现,只有知道停止才能长盛不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做人处世的座右铭。人一旦过度执著于权势地位,就会磨损生命。看看当今人们那一颗颗贪得无厌的心,简直就是一口口黑咕隆咚的无底洞!有了十万想百万,有了百万想千万,有了千万想几个亿......。马不停蹄、挥汗如雨地拼命干着,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做大!做强!拼搏!再拼搏!”
看看当今人们那股奋斗不止的劲儿,做得好了想最好,最好了还想最最好;上学的学生要做班级的学习尖子,事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做业务尖子,做工的工人要做技术尖子;当了小范围的尖子,想更大范围的尖子;尖者,锐也,作“锋芒”难噢!
看看当今人们人生中求满求盈的要求,过日子嘛,要丰盈红火;做人嘛,要圆满周全;做事情嘛,要善始善终、天衣无缝。呜呼哉!太累了,活的太累了!见到利益,人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的越多越好,这是世人的共同心理。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发财,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又不能贪心不足。人过于贪,则会被他人利用。
贪欲者,众恶之本。人一旦贪欲过分,就会乱了方寸,计算谋略一乱,欲望就更多。贪欲多,心术就不正,就会被贪欲所困、离开事物本来之理去行事,就会导致把事做坏、做绝,大祸也将临头。所以贪欲不忍,什么事物都会办不好。受贪欲的影响,总是奢望自己能够多占多得、不劳而获。只见眼前的利益,有损人格不说,长远的利益也同样会失掉。
人有贪心,则有私欲,这样做事就不能坚持公道,会以私废公。为官的贪婪,则百姓遭殃。如果一个为商的人过于贪心,那么他恨不能一天就收获十倍、百倍的利钱,可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内心的贪欲不知道忍,则必然会想办法去满足,这样一来只能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法,或是缺斤少两,或是以次充好,或是以假当真,欺骗他人,以获暴利,这实际上是眼光短浅的一种表现。这样暂时可能会获得一些利益和收获,但时间一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