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5、随份子钱(第2/3页)丢下你那怨谁
酒吃完了,人情在加深,债务纪录要刷新,人情平衡表面临改写。晚上,主人把这些份子汇总,列表一一记录在册。这本册子,就等于一本人情账,是本次人情的一个明细项目,来宾中将来任一方有红白喜事自己都要如法炮制,凑份子给对方。若时间隔得久了,价码有变化,还要随行就市。
人情账很难彻底算清,陈谷烂糠刨起来不计其数。以前有张三欠李四的,也有李四曾经欠张三的,甚至还有家族中几辈人欠下来的,来回份子,算不清谁欠谁。更加上两个家族除婚礼外还有其他人情交易,所以份子钱就与总的人情债搅和一起,难解难分。这个烂账其实是好事,正是人情体制和关系网系统追求的境界,无形之中加深了相互纠葛和联系,维系了私人关系。
每份份子价码与筵席市场行情二者之间,具有一种稳定态博弈均衡,价码总是随行就市,水涨船高,与物价水平及民众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以闽南为例,喜宴份子钱的总和,在扣除筵席开支后通常略有盈余,也就是盈头,调查每家每户大多如此,屡试不爽。除非主人执意免收红包,否则很少出现份子钱不够开席现象。何以出现这种好像精心设计的行情呢?答案是份子钱价码依喜酒行情推算,自然形成。比方说,按照当地物价及喜宴规格,一桌酒席行情1000元,按每桌10人计,每人份子就是100元,份子行情就是这样自然产生的。
掏“份子钱”的味道
支持者
感情深!使劲掏!送少了不太好,朋友关系就远了,钱多少说明个问题,朋友关系怎么样。
反对者
掏到心都凉了,结婚随份子这钱是越涨越高,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种随份子已经由原来的一种表示一种心意现在都变成了一种金钱负担。本来结婚是好事,那大家都觉的特别开心特别高兴,但如果说一个月要是碰上,三次到四次的话,真的觉得受不了。
中立者
掏自己的,让别人说去吧!上次一个普通同学结婚,我想用200块随礼,可妈妈说要么不送,送200还好意思?,最后我没有去参加婚礼,想想也是的,对于好朋友结婚那是要多送点了,偶准备明年贵点的东西给我好友。朋友间结婚本来就是互送一种祝福,那这钱咱就不能少出点吗?
份子钱
心态:送者需费脑筋,收者需还人情
随份子本应你来我往,互不相欠,以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可现在,增进双方感情的功能大大淡化,当然会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
[分析]攀比心理在作怪
多少年来,政府不断提倡婚丧事简办,禁止奢靡之风,现实却是,婚典越办越大,“份子钱”越随越多,早已失去了其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原汁原味”。
[对策]集体凑份子
既然“随份子”已经成了一个让收者和送者都十分尴尬的事情,那么集体凑份子不失为一个皆大欢喜的形式噢!
专家看法:如今的“份子钱”变了味儿
变味的“份子钱”早就让大家颇有微词,但人们又身不由己地被其牵着鼻子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些读者还真有高招,比如以上提到的几种。但记者总是感觉,这些办法看似有道理,也许还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实属无奈之举。简办,如果大家都能这样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只是,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不计小利,不拘小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让中国人头疼的“份子钱”竟始于朱元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乌托邦。而中国人追求“天下一家”的历史尤其源远流长。从《礼记·礼运篇》到《大同书》,中国人乌托邦之梦中的集体主义、平均主义思想之强烈性与连贯性为世界历史所仅见。
在乡村生活中长大的朱元璋的乌托邦梦想尤其执着。自然经济下农民们的生活状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宋朝诗人范成大描绘过一幅耕织图:“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如果风调雨顺,乡村生活充满平静和安详。但这种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是非常脆弱的,一有天灾人祸,没有多少剩余的农民们往往破产。对这一点,朱元璋深有体会。既然中国的政治规律是“有了权力可以造一切”,现在,朱元璋希望能把自己手中巨大的权力和农民的淳朴、善良、互助意识结合起来,使农民们组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过失相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人人过上勤奋耕织,生活有余的日子。“如此,贫富何患其不均,词讼何患其不息,天下何患其不治。太平万世,理必有然也。”
中国的政治传统为朱元璋进行乌托邦实验提供了可能的平台。因为规划设计全国人民的生活是专制君主应有的权利。《周礼》反复说:“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每一代伟大的政治家,面对自己刀剑征服来的天下,都有一种要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的冲动。他们把自己当成天才的艺术家,殚精竭虑在这片被他删成白纸的土地上进行美轮美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