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赤子之心(第3/7页)青春在燃烧并熔化
晨练的习惯,每天都起的很早先在操场上跑几圈。而学校的操场因为是在大门的对面,要去操场必须得出大门,所以在出大门的时候听见了魏副校长呵斥郑大爷的话。而魏副校长这么早来学校,是有原因的。听说吕校长可能要调往教育局,而魏副校长这么早来学校只是为了在师生中留下一个尽职的印象,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一个多月了。
我道:“怎么会这样,郑大爷以前开门从来没有晚过呀”。周开道:“是啊,可魏副校长就因为一次开门晚了就不让郑大爷在学校上班了,这也有些过分吧”。郝文宾道:“可能魏副校长想安排自己的亲戚或朋友,把郑大爷的岗位给顶了吧”。郑成豪道:“门卫也不是什么太吃香的工作,有这必要吗”。郝文宾摇头道:“唉,你不能这么说。要知道咱们是这个老校区的最后一届了,明年六月份后这里就没有学生了,但听说县党校快要拆了,咱们学校之后会做为县党校的校区,直到新的县党校建起来。门卫这个职位会是老校区唯一保留的职务,那时候门卫只需要在这住着就行,很轻松,而且每个月还有钱拿”。郝文宾的叔叔在县教育局工作,所以了解情况,后来毕业了,也确实如郝文宾所说,变成了县党校的临时校区。
我道:“要是这样的话,不太地道呀”,想起郑大爷平时对我们不错,而为郑大爷鸣不平。郑成豪道:“谁说不是呢”,说完撮了一下嘴,摇了摇头。这时众人已经走到了食堂门口。
赵芳琼驻足道:“要是学校真开除郑大爷,我觉得咱们应该帮帮她。郑大爷老伴也去世了,也没有子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再丢了工作,那生活不是更无聊了”。赵芳琼说的这些郑大爷的情况,我们班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因为是我告诉他们的。郑大爷和我爷爷挺聊得来,没事的时候经常来我家找我爷爷,所以我对他的情况还比较了解。而赵芳琼极有恻隐之心,所以说出了这话。
我道:“得帮,郑大爷怎么说跟我也是有些亲戚关系的”。我刚说完,就听见张胖子道:“得帮谁呀,你们站这干啥,咋不进去吃饭”,是张胖子和萧成、冯道祥三人正好来到食堂门口,听到了我说话。
赵芳琼于是把她了解的情况给张胖子三人简单说了下。冯道祥道:“现在学习这么紧张,咱们闹一闹就当调节剂了”,说完有些兴奋的看着众人,众人见状都笑了笑。
张胖子道:“现在学校还没发下处理结果,咱们出师无名呀”。赵芳琼道:“要是学校有了结果再推翻不是更难了”。我道:“没事,就算学校有了处理结果,咱们也请求学校把这结果改了。之前学校不是也发下处理结果,不让何老师当咱们的班主任了”,众人听了我的话,都道:“也是,别急,等有了结果以后再说吧”。
赵芳琼却道:“我觉得这个跟何老师的情况不一样,何老师对于这个班主任他并不是特别上心,可郑大爷不是呀,我相信经过今天早上的事,郑大爷现在心里肯定特别着急。所以,我觉得咱们还是想个办法,最好能让郑大爷早点知道学校不开除他了,别让他心里着急了。大家尽力而为,如果咱们真办不成这事,我就给我爸说,让我爸把郑大爷安排到他公司”,说完用有些恳求的眼神看着众人。全班那么多人,我最佩服和欣赏的就是赵芳琼,赵芳琼虽然出生豪富之家,但却不骄不躁,最重要的是她一直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我们顿了一顿,都把目光集中在冯道祥身上。我道:“老冯,想个办法,看这事怎么办才好”。冯道祥笑了笑,道:“这事我觉得比咱们之前遇到的事都简单。其实刚才芳琼说话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办法......”,然后把她的办法给我们说了。
我们听后,都觉得可行,赵芳琼也拍手高兴道:“还是老冯聪明”,然后看了看众人,续道:“今天早饭我请大家”,说完率先进了食堂。
而至于我说的跟郑大爷还有亲戚关系,那是真的,不仅仅因为我俩都姓郑,而且我和郑大爷就是一个宗族的。
1942年,河南大饥荒。当年10月份,我爷爷的曾祖父那一辈的五个堂兄弟,带着全家从河南濮阳开始逃难生涯。五家人从濮阳出发的时候有差不多150人,到第二年的二月份逃难到我们县的时候,只活下来不到50人,准确的说是46人。其他人都在逃难途中要不饿死,要不就是累死或冻死。而那五个辈分最高的堂兄弟,只活下来一个。
那时候还是抗日战争期间,这46人到了我们这个地方后,居无定所,也没有吃的,只得散开四处乞讨,慢慢的分成了两拨人。一波就是在我们村定居,还有一波就在郑大爷那个村里定居。从辈分上算,郑大爷和我爷爷是一辈的人,只是他比我爷爷小九岁。
而那个唯一活下来的辈分最高的长辈就定居在我们村。可能是因为一路上看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定居后,那些长辈就重新制定了族规,其中团结是族规中反复提到的。并且这族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凌驾于村委会之上的。我们村其实外姓人很少,大部分都是姓郑。郑大爷的那个村就不是,他的那个村叫张庄,算是全县最大的一个村了,村里以姓张的为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