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降谷零的赞叹(第2/3页)柯学验尸官

破案有什么帮助吗?

    “当然有,因为大木议员当时可不是挣扎那么简单。”

    “他人高马大、身强体壮,而这一刀也没直接捅中心脏。”

    “所以大木议员在中刀之后不仅没当场毙命,甚至在短时间内,还有力气向凶手发起反击。”

    “于是凶手和受伤的大木议员纠缠在了一起。”

    “这也是现场会那么凌乱,疑似发生过搏斗的原因。”

    “而再看看这尸检报告,大木议员除了腰背部有一道致命的刺创以外,头面部还存在多处损伤,以及中空性皮下出血。”

    中空性皮下出血一般由木棍、竹子等质量较轻的棍棒打击形成,常出现在屁股、后背等软组织较为丰富的部位。

    所以如果谁小时候能有幸遇上脾气足够火爆,善使皮带、木棒的家长,就能很直观的体会到,什么是“中空性皮下出血”。

    当木棍高速落到受害者身上,与木棍接触的中心部分皮肤快速垂直下压,产生的牵拉力会瞬间撕裂打击中心点两侧、也就是棍棒两侧的血管。

    于是,就会出现“中间失血发白”、“两侧出血泛红”的奇特条状损伤。

    这种中空性皮下出血,是典型的棍棒伤特征。

    “死者头上有中空性皮下出血,加上头面部多处软组织损伤。”

    “足以证明,在大木议员中刀受伤后的搏斗过程中,凶手曾经用棍棒类的钝器连续、多次打击大木议员头部,压制了对方的反抗。”

    “很快,大木议员就因失血过多而陷入濒死状态,彻底丧失了抵抗之力,永远地倒在了地上”

    林新一语气坚定地给出结论。

    但降谷零却悄然蹙起了眉头。

    他一番回味思考,最后有些疑惑地问道:

    “林先生,你怎么确定:”

    “这场搏斗,是发生在死者中刀之后?”

    “一个人被刀从背部刺入胸膛,身受重伤还有力气跟凶手搏斗。”

    “跟他在跟凶手搏斗之后,才不幸中刀”

    “这两种说法比起来,明显是后者更可信吧?”

    大木议员虽然的确身强体壮,但他毕竟不是京极真、不是林新一,还没壮到非人类的地步。

    所以从降谷零,从正常人的角度去分析

    他都应该是先跟凶手发生了搏斗,然后才中了那致命一刀。

    “不。”林新一摇了摇头:“我有证据证明,大木议员是先中了那致命一刀,然后才忍痛与对方发生搏斗的。”

    “第一,大木议员身体正面,几乎没有刀刺形成的抵抗伤。”

    “降谷警官,你想想:”

    “如果你是凶手,你带着木棍和短刀这两种凶器去杀人。”

    “在目标跟你搏斗的时候,你会选择用木棍,还是用短刀?”

    “这”降谷零很快反应过来:

    的确,要跟人近身搏杀,肯定是用短刀更顺手。

    而大木议员身体正面却没有只有棍棒伤,没有刀刺伤。

    浑身上下唯一一处刀刺伤,就是背部的那致命一刀。

    这说明凶手在跟大木议员纠缠搏斗的时候,根本没用刀。

    凶手为什么要弃刀不用,选择用木棍呢?

    “因为他跟死者搏斗的时候,刀已经不在他手上了。”

    “那时候,刀还在大木议员身上插着。”

    林新一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回答。

    不待降谷零讶异发问,他就继续解释道:

    “可能是因为在被刀刺入身体的时候,大木议员挣扎的幅度太大,让凶手猝不及防地没握住刀把。”

    “也可能是因为凶手当时自己也有些慌乱,所以没把这刀拿稳。”

    “总之,那把刀在刺入大木议员体内之后,就一直插在他体内。”

    “直到他彻底丧失抵抗能力之后,才被凶手拔出来。”

    “而大木议员在中刀后还有余力反击,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刀一直留在他的体内没拔出来,没让出血量变得更大。”

    林新一先是一番有条不紊的推理分析。

    紧接着,又拿出了实打实的证据:

    “降谷警官你看,这张死者背部刺创创口的特写:”

    “收刀角处有鱼尾状拖刀痕,你看到吗?”

    收刀角处的鱼尾状拖刀痕,是凶手在拔出刺器的时候,刀刃和创口一侧摩擦形成的切割伤。

    降谷零按照林新一的指引,仔细地观察了一下那张血肉模糊的照片

    什么都没看出来。

    “这不是我的专业。”

    降谷警官很坦诚地耸了耸肩:

    “林先生,还是你来解释吧。”

    “嗯。”林新一指着那照片上的拖刀痕,准确的说,是那创口断面的细小皮瓣:

    “这些皮瓣的皮肤组织还有充血反应,但是极其微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