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离谱的死因(第2/4页)柯学验尸官

蛆团温度就直接拿环境温度来推测死者的死亡时间,就很容易出差错。

    最麻烦的是...

    “没测现场温度,我还能回现场补测。”

    “但没测蛆团温度,可就再没机会弥补了。”

    尸体都被从案发现场拖回了解剖间,蛆团温度早就跟着环境变化一起变了。

    而这尸体经过解剖之后,体内集聚的蛆团肯定也不复存在了。

    所以这项数据肯定是测不到了。

    “从现场第一时间拍摄的尸体照片来看,尸体体内肯定是有蛆团集聚的。”

    “而现在我们没有蛆团温度的数据,又没有现场实测的温度湿度的数据...”

    关键的几项数据都没有,再来推测死亡时间,推测出的结果肯定会存在误差。

    但即使是半推半猜地猜出一个大致时间范围,也比完全没有结论要好。

    “我试着推测一下吧...”

    “就只用气象部门提供的当地气候数据做分析基础好了。”

    “至于蛆团温度和现场温度带来的误差...先不做考虑。”

    说着,林新一便自顾自地从怀里掏出手机,“网”查阅起资料。

    没过多久,他的手机人工智能助手“诺亚方舟”,就把他想要的气象数据给传了过来:

    “群马县案发当地的那片山区,在过去一个月内的平均气温是...”

    “20度左右。”

    果然如林新一所料:

    在尸体被发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案发现场所在的那片山区都没有受这个世界的柯学天气影响,气候变化都很正常。

    在这种稳定的气候条件之下,侦探们的刑侦经验还是完全适用的。

    林新一总算放下心来。

    而降谷警官却是有些好奇地瞄了过来:

    “林先生,你这手机...”

    “还能查到气候数据?”

    手机都能网了?这么智能?

    降谷警官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冲击。

    而林新一只是轻描淡写地点了点头:“当然能。”

    他把他那不联网的网手机放回了口袋,说道:

    “我让一个‘朋友’帮我在网查的。”

    “额...”降谷警官嘴角微微抽搐:

    这智能手机...

    原来是“人工智能”啊。

    他没把这事放在心,也没去问林新一哪位朋友网速度这么快,检索资源的能力这么强。

    但即使这位降谷警官问了,林新一也不担心。

    因为“诺亚方舟”作为一个科幻级别的人工智能,它本身就是超然于当今世界的存在。

    就算让人知道他跟诺亚方舟有交情也没关系。

    反正世还没有任何人能对一个自由的人工智能产生威胁。

    如果不是因为像“酒厂”、FBI、CIA、曰本公安等特殊机构的数据存储部门,都直接采取了“拔网线”的物理级防御手段...

    光是靠诺亚方舟一个“人“的力量,就足以将这些隐藏在黑幕之下的庞然大物搅得天翻地覆。

    不过,话说回来...

    虽然诺亚方舟能力很强,但它能帮到林新一的地方却也十分有限。

    像科幻电影演的什么远程入侵汽车、遥控无人机、骇入摄像头、义体过热、电磁短路什么的...

    它统统都做不到。

    因为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网的智能汽车、智能手机、智能无人机...

    联网的摄像头倒是有了,但是...

    就东京都那少得可怜的摄像头数量...

    说难听点,够干啥的?

    说到底,现在还是互联网技术远远不够普及的90年代。

    而且他们所在的,还是一个到了2020年都还在用传真机来统计病例数据的“落后”国家。

    所以诺亚方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它真愿意因为那点交情帮忙,也帮不什么大的。

    能帮着当个搜索引擎就不错了。

    就像现在...

    它至少帮林新一解决去了网查气候数据的麻烦:

    “案发现场当地过去一个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0度左右。”

    “而尸体内部发现的蛆虫...”

    林新一得到了案发当地的气候数据,又开始仔细观察那些蛆虫的特写照片。

    因为“蝇蛆”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一般指的是双翅目环裂亚目昆虫的幼虫。

    而在双翅目环裂亚目之下的嗜尸性蝇类,常见的有蝇科、丽蝇科、麻蝇科、厕蝇科、蚤蝇科等五种。

    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各科之下,又有各属、各种。

    而每种蝇类的发育速度又各有不同。

    要利用法医昆虫学来推测,就必须得掌握各种常见蝇蛆的形态特征。

    这就得平时多看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