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颠覆传统认知的建议!(第2/3页)电网大师
压器遭受严重雷击引发的。”
“而目前,哪怕是最主流的西门子的750kv变压器,也遇到这种难题,因为超高压的特殊性,一旦遇到严重的雷击,他们的技术人员都提心吊胆。”
听着韩启涛的讲述,徐芯慧脸上的表情就开始隐隐约约的有点变化了。
少了一份迁怒,多了一份惊讶。
她没想到韩启涛还对这个地球上的电网动态如此了解。
因为韩启涛所说的,确实也是事实。
徐芯慧平时也一直留意着世界电力技术的发展,了解到目前掌握着750kv超高压技术的几个发达国家,也会发生超高压线路的变压器由于抗冲击能力不够而导致的故障。
但750kv变压器高压绕组的两柱并联方式被认为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连接方式。
不是这种连接方式有多么完美,而是其他连接方式会引发更加多的问题,还会有更加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所以相比之下,高压绕组的这种两柱并联方式,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设计了。
目前那些掌握着750kv超高压技术的发达国家的产品设计,基本也是采用这个连接方式。
虽然大家也知道这种方式有缺点,但大家的焦点,都是在采用这个并联的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再去想办法攻克如何提高抗雷电冲击能力的问题。
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个难题还是没能很好的解决而已。
徐芯慧当初带领西电的团队,也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科研攻关的,至于目前其他发达国家的电力巨头还没完全攻克的变压器高压绕组的绝缘强度的问题,徐芯慧也是认为自己有信心可以攻克的。
徐芯慧从来没有怀疑过采用传统的两柱并联方式会有问题,她也不会轻易的认为自己的产品设计有问题的,哪怕是试验不成功,她也会想办法改进再进行下一次试验的。
“呵呵,既然小韩主任能提出这样现实的问题,那我倒想看看小韩主任有什么真知灼见,可以指导一下我们解决高压绕组绝缘强度的问题。”
徐芯慧眼光直视韩启涛,就想看韩启涛接下来会这么应对。
韩启涛也不拐弯抹角了,直接说道:
“我的意见是,放弃这种传统的两柱并联方式,然后采用两柱串联接线的接线方式,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高压绕组的轴向电场强度,极大提高产品抗雷电冲击能力。”
徐芯慧一听,心里又魔怔了一下!
这!
这韩启涛抛出了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构思!
超高压变压器的高压绕组的两柱并联方式,已经是业内约定成俗,甚至已经是根深蒂固的模式了,可以说是研发超高压变压器的根基了,哪怕是这种连接方式也有问题,但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去修修补补,不断完善罢了。
现在韩启涛提出的想法,是直接挑战这个变压器设计的根基啊!
这脑洞够大了!
韩启涛这家伙的想法,不得不让徐芯慧联想起物理学历史上漂浮在物理学大厦上空的两朵乌云。
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可以说是达到相当完美、相当成熟的程度。
一切物理现象似乎都能够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满意的回答。
例如,一切力学现象原则上都能够从经典力学得到解释,牛顿力学以及分析力学已成为解决力学问题的有效的工具。
对于电磁现象的分析,已形成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这是电磁场统一理论,这种理论还可用来阐述波动光学的基本问题。
至于热现象,也已经有了唯象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理论,它们对于物质热运动的宏观规律和分子热运动的微观统计规律,几乎都能够做出合理的说明。
总之,以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大厦已经建成,而且基础牢固,宏伟壮观!
在这种形势下,难怪物理学家会感到陶醉,会感到物理学已大功告成,因而断言往后难有作为了。
这种思想当时在物理界不但普遍存在,而且由来已久。
甚至在1900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题为“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十九世纪的乌云”的演讲,他在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
谁知道,那时候物理学大厦的上空漂浮着两朵乌云。
第一朵乌云,主要是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
第二朵乌云,主要是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热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
而这两朵乌云,正是用已经被认为已经很完美的经典物理学无法合理解释的!
也正是这两朵乌云的突破,才引发了物理学界的大动荡,让完美的物理学大厦的根基地动山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