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 天下大势(第1/2页)大汉从吹牛开始

    韩信的一番话瞬间将武义等人吓的不轻。

    有一句话他说的很对。

    楚国的百姓之所以对他们言听计从,是因为选择权在贵族手中,百姓没的选。

    而现在不同了,汉军来了,汉国的政策很让人羡慕,向往。

    以前那些百姓没的选,现在他们有的选。

    当然,最让他们绝望的并非只是有没有的选。

    作为贵族,哪怕只是一个小贵族,被上层‘抛弃’的贵族。

    那他们也是贵族。

    贵族该有的底蕴,或许他们不如其他贵族,但也是有的。

    文化底蕴代表的不仅仅只是家里面有多少人识字,更不是家里有多少藏书,也不是你懂多少礼仪规矩就算是有文化了。

    那些仅仅只是基础。

    什么是底蕴?

    我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到更远的地方,站在你站不到的高度,去看你看不到的问题。

    我更能合理的去增加自己的优势,去为自己谋取利益,并且能够成功。

    这就是底蕴。

    虽然有点势力,但这一套模式套在国家层面也是可行的,将个人换成国家就可以了。

    而现在的汉国,虽然成立时间短,看似也没有什么底蕴。

    但却偏偏用最普通的方式,去挖着他们的根基。

    武义能够看到,能够想到。

    汉国一路东进,并不仅仅只是军事方面的行动。

    每攻占一座城池,立即封锁粮仓,清点今年以纳赋税的数额,并且原数退还,同时宣布接下来两年免去赋税。

    加上退还的,这不就是三年了吗?

    还有一点是外面不清楚的,但这些贵族却接到了一些消息。

    有些地方的粮仓存储是不够退还的,损耗的粮草被用来养兵,汉军甚至从那些贵族的私人粮仓拿出一部分来退还。

    汉军对贵族一边高举大棒,一边又对百姓广施仁政。

    免赋税三年?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汉军在对待这些楚国百姓的时候,给的是跟汉国百姓一样的待遇,并且还言明了接下来要像真正的汉国百姓一样分配土地,而自此往后,他们不再是楚国的百姓,而是受到大汉庇护的子民。

    不用再去忍受那些贵族们的剥削,不用再去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会饿死,会死于战乱。

    总而言之,汉军玩的是大战略,从军事,政治,民意等方面全面推进。

    而外面的人只能看到汉军势如破竹,却并不知道汉军退赋税的意义何在。

    而楚国最能利用的是什么?

    是楚国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对国家的归属感。

    但是现在,汉军却很直白的对外宣示一个理念。

    没有所谓的国战,现在所进行的,不过是内部的战争罢了。

    汉国并没有将楚国当做是蛮夷,而是将他们当做与自己同样出身的诸夏子民。

    嘴上说着,现实中再去操作着,军事方面压制着,三管齐下,楚国可谓是人人自危,除了贵族,人人期待汉军的到来。

    “那,我们若是遵从汉军的规矩了呢?”武义等人这会儿也彻底的失去了抗争的意识。

    并非没有争取,而是根本争取不来,没有那个资本与实力。

    “可以千人待之!”韩信看了眼众人,缓缓说道。

    这个待遇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

    但大多数人是满意的,因为他们本来手下也没有一千个人。

    现在的楚军,就是数百成千上万个大小贵族聚集在一起的。

    大贵族下面还跟着一群小贵族,而面前的这些,都是散落的,或者边缘人物。

    他们就算留在楚国,也很难再有别的大的机遇。

    武义是个稍微大点的贵族,他手下足有三千人之多,自己就控制着半个县。

    而这次是需要有人留下来带领这些小贵族,同时负责看管他们别那么快投敌。

    结果没想到,现在武义就要带着他们投降了。

    不过这也不怪武义,谁让打不过呢?

    当然,对于千人这个待遇,武义是不满足的。

    “若我能够助将军收拢其他楚军?占领县城呢?”武义问道。

    “那要看收拢多少人,占领多少县城!”韩信看着武义,淡定道。

    武义想了想,说道:“其他四万人,我有五成把握拉过来,至于城池……五座……”

    “保你做个都尉,爵不低于八等!”韩信微微一笑。

    “我在楚军中也是有些朋友的,亦能劝说他们归降汉军!”武义倒也没有生气,继续说道。

    “若能做到,汉国必以将军之位待之!”韩信也跟着涨了价码。

    虽说接下来对韩信来说是没什么太大压力的,但能省则省。

    若是能够依靠武义这些地头蛇们帮助自己占领泗水郡的城池,那么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