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昆仑仙山的传说……(第2/4页)我在聊斋写小说

,应该是从西汉开始盛行,之后,历朝历代皆沿袭了这个习俗。

    这是朝廷为了解决库银紧张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措施。

    正所谓存在即合理,既然捐官能沿袭至今,可见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听到这里,太子不由皱了皱眉:“那老师的意思是说,还是支持捐官的”

    “也不是说支持,凡事有利就有弊。

    关键还是要看决策者如何去平衡,争取将不利的一面,转变为有利的一面。

    捐官的确称得上是一种陋习,但,如果突然废除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意料不到的后果。

    毕竟,朝廷每年从中也算收获了不少的库银。”

    “那,老师是否有什么好的办法,将不利的一面,转变为有利的一面”

    “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可以先减少捐官的名额,另外,对于捐官者也要进行考核。

    不识字的一律不予考虑,就算识字,至少也要相当于秀才的水平。

    除此之外,每年还要单独对这些捐官进行考核,如果政绩达不到标准,那就直接罢官。

    只要这项考核真的落到实处,那么,这些捐官就不敢一味地敛财,必须得想办法做出一点政绩,以保乌纱……”

    “嗯,有道理,这样总比那些大字不识的当官好太多,至少可以为朝廷做点实事。”

    “对,一方面,朝廷逐步减少捐官的名额,另一方面,想办法从别的方面充足库银。

    只要库银足了,那时候再来废除捐官也就顺理成章了。”

    “库银足……这个恐怕不容易,毕竟朝廷各方面的开销也很大。”

    “不急,慢慢来,至少大燕朝现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战争,正是休生养息之时……”

    其实,如何扩充库银,顾鸣也有着不少的想法。

    只不过太子还年幼,现在跟他讲太多他也听不懂。

    “嗯,多谢老师解惑,等回京之后,学生便向父皇提一提捐官的事,将老师的建议转述给父皇听。”

    “嗯,提可以,但你要找适合的机会。毕竟你父皇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意见与他相左太多……”

    说到这里,顾鸣便不往下说了,点到即止,他相信太子能听懂他的话里之意。

    果然,太子愣了愣,随之长长揖了一礼:“学生明白了,多谢老师教诲。”

    数日后,大队伍终于抵达郭北县边界。

    此时,金华府一众官员早已在此列队恭候。

    他们不仅要恭迎太子、公主,也要恭迎顾鸣。

    毕竟,顾鸣就算辞了官,头上还顶着“一等世袭锦衣候”、“太子太师”的头衔。

    就算没有这两个头衔,一个曾经的内阁大学士归乡也不是一件小事,地方官员都得迎接,而且还得不时前往府上拜访。

    一见面,自然免不了一通常规的礼节。

    随后,队伍继续浩浩荡荡而行,于夕食时分顺利抵达了郭北县。

    而这个时候的郭北县,已经布置的跟过年一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气氛。

    一来,郭北县是个小地方,从来没有来过皇家之人。

    这一次却迎来了太子,还迎来了两位小公主。

    二来,顾鸣现在可算得上是郭北县的骄傲,史无前例的大人物。

    不仅高中状元,还一步步升迁,坐上了内阁大学士的高位,还被册封为世袭候爵。

    别说郭北县,整个金华府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人。

    所以,就算太子、公主没来,顾鸣这次归乡,百姓们一样也会自发地以此庆贺他的归来。

    不过同时,一众百姓却怎么也想不通,为何顾鸣会如此年轻便辞官回乡

    要说是得罪了皇上吧……明显不像。

    如果是得罪了皇上,皇上还会搞出如此大的阵仗护送顾鸣还乡

    连从未离过京的太子都专程一路护送,可见,皇上还是很倚重顾鸣的。

    这正是永平帝的机智之处。

    他就是怕天下百姓误会他,误会他容不下一个大功臣,所以才会作出如此隆重的安排,以打消旁人对他的误解。

    顾鸣当然也知道个中缘由,因为才会欣然接受了这次的大排场。

    接下来,太子与两个小公主在郭北县呆了两天,随后又去了一趟余杭府,去游玩一番名闻天下的西湖。

    当然,这一次没有兴师动众,而是秘密前往。

    随行之人只有顾鸣、蛇姬、白素贞、小青。

    直接用飞的……

    这可把两个小公主给激动的,大有一副来了就不想走的心情。

    可惜,这种事可不是哭哭闹闹,撒撒娇就能解决的,最终,还是哭哭啼啼,依依不舍随着队伍返程回京。

    虽说有两千余护卫护送,但为了安全起见,顾鸣还是吩咐蛇姬同行,以免发生什么意外。

    毕竟这些护卫对付盗匪没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