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再度交锋(上)(第5/6页)新宋
秦少游不过是逞舌辩之快,田烈武却是正中心事,不由心悦诚服的点头称是。段子介和武安国哑口无言,干脆不去理秦观,反对田烈武道:“你老按着我们做什么?打烂的东西我们赔,放我们起来。”
田烈武是个做老了事的捕快,知道二人都是有功名的,也不能太为难。当下把老板招呼过来,算了损失,先赔后放。
段子介和吴安国好不容易脱了田烈武的掌握后,互相狠狠的瞪了一眼,互不服气的扬长而去。
※※※
京师里举子们为了自己的前途或悲或喜,而大宋安静没多久的朝廷,也突然间再次变起动荡不安起来。
这又是一个多事的春天。
王韶带来的,不仅仅是捷报,还有死难将士的名单。田烈武此时还不知道,他的叔叔田琼已经战死在熙河。朝廷要追封有功的将士,抚恤他们的家人,还要请和尚去熙河边给战死者做法事,超度亡灵。有司为此忙得马不停蹄,各项开支,都是要钱的。
另一方面,王安石在大宋财政收入变好、王韶接连大捷,新党政治声誉上扬的情况下,终于在中书省提出了他构思的新法中,最终极的一项法令--方田均税法。
“以东西南北若干步为一方,量地,验其肥瘠,定其色号,分五等定税数……”王安石在都堂眉飞色舞的着他的想法。这个梦想,是宋代开国以来,多少有识之士梦寐以求的理想,从郭咨到孙琳,从欧阳修到王洙,多少人想过,多少人面对其困难而终于放弃,而他王安石,在今日将要正面挑战这个难题。只要方田均税法能够成功,那么新法就是克竟其功了。无论前面的种种法令有多少不是,在方田均税法的历史意义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此法以二十年时间推行,厘清天下土地税收,从此国富兵强,指日可待!”
“国朝以来,官户富室,兼并土地,却故意虚报土地,逃避税收。而民田产已无,税收却依然存在。结果农民破产,豪强得利。行方田均税之法,以每年九月丈量土地,次年三年造册,按此纳税。则被豪强隐瞒的耕地,可以纳入国家的税收之中,而无地的民,不至于受税收之苦……”同判司农寺的吕惠卿侃侃而谈,讲叙着方田均税在道义上的正确性。
如此利国利民之法令,连冯京都不由有点动摇,他疑惑的看了石一眼,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
“子明,你的意见如何?”王安石主动询问石的意见,礼部试事件后,他对吕惠卿等人也略有不满。
数道目光投到石身上,石想了想,还是决定照实。如果现在不,到朝议上再向皇帝,王安石就有理由指责自己是两面三刀的人了。“丞相,方田均税法,立意极善。但下官有三点疑问,请丞相为我释疑。”
王安石笑道:“子明,你来听听。”
石看了王安石一眼,目光扫过冯京、吕惠卿等人,方继续道:“下官的第一点疑问,是想请问丞相,国朝大官员上万,其亲戚家属十倍于此。这些人除去职田之外,各有多少田产,又有多少是隐瞒未报的?而其家属亲戚之田产,又有何多少?在座的诸位,所谓官户富豪之家,各位自己又算不算?”
王安石怔了一下,很多人立即不自在起来。就算冯京,虽然家道并不殷实,但他三元及第,又娶了富弼的女儿,现在家产,那也绝对不在少数。真正没有什么田产的,只有王安石和石。如吕惠卿,他们三兄弟加上亲戚朋友,更远在富弼之上。
有人正要反驳,石先摆了摆手,道:“丞相,上行下效,其上不正,其下如何能正?我不是怀疑诸位,也不是怀疑国朝数万官员。但是在下以为,若要方田,那么不如要分几步走,第一步,就是丈量评定国朝官员及其亲戚之田产。先清三品以上,再清五品以上,再清九品以上。”
王安石若有所思的看着石,只听石继续道:“下官的第二点疑问,是方田均税法由谁来执行?各地方田均税,无不由大甲头与吏来丈量,大甲头又无不来自一等户,以兼并富豪之家来丈量兼并富豪之家的土地,虽然有官吏监督执行,但这些兼并之家,哪个不是手眼通天?这方田均税之法,如何保证可以落到实处?”
王安石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似乎过分相信了官员们的能力与操守,这时听石淡淡的问来,连冯京都知道方田均税法可能出现的问题之所在了。
“下官的第三个疑问,是当年九月丈量,次年三月就要立册交税,国土地数以亿万计,而官吏有限。下官请问丞相,究竟有何良法,可以在短短六个月内完成丈量到交税这一过程?”
王安石听完石的三点疑问,当时就怔住了。
吕惠卿笑道:“子明所,虽然有理,但是方田均税,亦有必须推行的理由。”
“哦?”王安石看着吕惠卿,想听听自己这个学生的高见。
吕惠卿道:“去年对国土地初步清查,豪门隐没的土地,就达到数百万亩之多,一方面国家收入不足,一方面大笔税金进入那些富豪的口袋中。而许多贫穷的百姓,却在卖掉田地之后,还要交纳税金,致使百姓困苦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